周日下午,和女儿约好去舅妈的古筝琴行感受一下环境,于是就开心地骑着平衡车去了店里。
刚到了商区三楼的店门口,听到了楼下传来了很响的呵斥声。因为店门口正对着商区回字形的边缘,声音就更响了。我一听这么大声还挺诧异,于是走到三楼走廊扶手处去看了一下。

一个齐耳短发的妈妈,穿着黑白间隔的毛衣,对着距她1米开外的女儿大声喊叫。女儿估计上小学4年级的模样,就这样直愣愣地站着听母亲训斥。为了不让别人感觉尴尬,我拉着女儿在扶手那里蹲了下来,对女儿做了“嘘”的手势。
听完之后,我大致知道了事情的起因。
妈妈给女儿报了一个5千多元的辅导班,结果今天女儿就是不愿去上课。
妈妈因为自己节衣缩食,各种节省,才能给女儿报这个班。女儿的不参加,直接点爆了她的怒气。虽然女儿一句话也没有回应,但妈妈已经沉静在自己的怒气中,由不去参加培训这事,又开始追究女儿的新自行车的事了。
她咬牙给女儿买了一辆4,5百元的自行车,但女儿却从未自己骑过。
而旁边的女孩(估计是女儿的朋友)却在她们身边骑车骑得欢乐。
“她骑你的车,又经过你的同意吗?”
“没有经过你的同意,那你有对她说过,这是你的自行车吗?你有吗?”
这还是商业街的大楼里,我在三楼都能能感觉得出那么妈妈很强的怒意。
大概知道了情景,我们就回到古筝馆里。
我问女儿,“刚才那个阿姨是不是很生气?”“她生气的时候,真的很像大怪兽。”“你觉得妈妈会不会也这样生气呀?”“不知道呀,可能不会吧。”
听完女儿的回答,我突然想起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
平时因为我上班6:40就出门,孩子起床上学放学接送的都是外公外婆。
早上起床晚、吃饭慢等,外婆急性子都会立马动手帮忙。周末的时候,觉得自己平时太少陪伴孩子也有亏欠感。虽然知道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孩子自己动手穿衣吃饭,但在孩子撒娇的时候就忍不住帮她穿衣。
但这个周末,和弟妹商量周末开英语启蒙班的事,我一下子觉得以后的周末会有一半是用来上课,时间不够用。女儿现在还都希望妈妈帮忙穿衣服,连穿个袜子都要无限磨叽。我一下子就火冒三丈了,直接变得很生硬地命令孩子穿衣服,如果不穿好,还威胁不陪她玩。
听到我在卧室大声说话,外公外婆的脚步声传来了,我直接去门口把门锁上。
老人总是希望做和事佬,想在孩子那边获得更多的影响力,但其实都是骄纵。他们自己一生气起来,那就是打骂叠加的。外公外婆看门打不开,也就回客厅了。
早上的时候,女儿也是一副拖拖拉拉的样子,我帮她把衣服和裤子摆好,表情很严肃地让女儿一点一点地穿。其实天气有点凉,但也不能因为有点冷的原因,就一直帮孩子穿。前前后后磨叽了10分钟,女儿终于穿好了。
等到中午我准备准备一下英语启蒙的体验课的时候,女儿却不停地以陪她玩积木,陪她读绘本,陪她做手工为由,持续地找妈妈搭讪。我一开始还敷衍,谁知小家伙不理会我的敷衍。最后,她发脾气了。说我是“臭妈妈,坏妈妈,不愿意陪她玩的坏妈妈。”当时,我的内心真的很奔溃。
那位在商场开骂的妈妈,估计也是积攒了一堆的怒气,才会在那一瞬间爆发的。
那些怒气是怎么来得呢?
可能是忙着工作,忙着赚钱,然后把钱交给培训班,期望孩子能在培训班里如海绵吸水般学习。但孩子拒绝上课,仿佛迎头一棒。
每个妈妈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有点闭塞,除了应付一份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对孩子的各种期待上。没有足够的时间,那就把所有自我照料的时间都挤兑掉。只要能让孩子多上一节课,能让孩子多一份礼物,自己就什么都不用添置了。只要能省下一块钱,能多给孩子用,那就心满意足了。
那可能是我们的父辈觉得给予我们爱的最好方式。
妈妈们总是想尽办法,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想在其他方面满足丈夫、满足父母、满足其他可有可无的人,却唯独对着自己非常地吝啬。
没有时间放松自己,没有时间体会爱自己的感受,没有时间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
当自己内心的爱是枯竭的,又怎么可能有爱给到孩子?
于是,我们用发怒来表示自己的担心,用呵斥来传达自己的关心。
但孩子能用这样的方式感受到爱吗?
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呢?
能有时间陪伴孩子,能耐心看孩子做各种尝试,能在孩子失落不开心的时候给与倾听。很多在生活上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都可能在传递着你对孩子的爱,也帮助孩子建立更高的自尊。
前几天的时候,我还想着多条副业能在经济上更有保障。
但为了这份数字上的保障,我可能会失去什么呢?
孩子想要玩耍的时候,我在备课;孩子想要读绘本的时候,我在上课;孩子想要出去玩的时候,我在解答家长的问题。一旦空余的时间被填满,我的线上学习时间就不可能了,自己的兴趣探索和自我疗愈时间也枯竭了。
在孩子需要我陪伴的时候,我却想着去赚钱,满足那些自己觉得有必要的需求。
等到孩子不再需要我陪伴的时候,我是否又会后悔没有在童年时多带她体验呢?
想着那位妈妈刚才的发怒情景,其实也可能也是我在某个生活片刻的表现。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我慎重地重新考虑了一下副业培训的事。
有的事情,之前没有开启,现在可能也不会开启。目前的重点任务就是在工作时间之外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工作间隙多些生涯规划的探索和提升。
内心的富足和有力量,可能是我想给孩子的最重要的礼物,也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想给出爱,先从不亏待自己开始。
有时间梳理思绪,感受生活的美好一面,用平静、关爱和耐心来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