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在重庆生活多年的外地人,
早已无辣不欢,习惯了山城的天气,
知道哪里有家开了20年的烧烤,
手机里存着好几个的哥、棒棒、卖卤菜小哥的电话。
朋友圈子几乎全是重庆人,
周末开车去区县玩,
对每个地方的美食美景GDP都了如指掌,
重庆话溜得飞起。
但你依然,可能,只是个来重庆的游客。
一个游客,不可能在一座城市里睡到最舒服的床。
人群中一眼发现谁是“游客”
游客的一大特征是:打卡癖。
重庆有5A景区7个,4A景区74个,
每到一处,哪些是必逛的景点,怎样的攻略才能一网打尽?
旅行拍照分享还排不进朋友圈十大恶习,
但有人只是换了个背景自拍,
逛完所有著名景点,不过了解了重庆的3%,
他们就自以为搞懂了重庆人的童年,给朋友谈起解放碑的前世今生,
讲大轰炸,讲两路口皇冠大扶梯。
老重庆人听到这些笑而不语。

游客第二大特征:爱评论。
3D魔幻城市绝对是外地人对重庆的夸张描述,
洪崖洞9楼、1楼、负1楼出去都是平层;
李子坝穿楼而过的轻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上头条,
好像自动换了一批全新的网友。
最近黄桷坪立交复杂度力压当年的北京西直门立交,
外地人纷纷为重庆司机师傅担心,还有人操心百度导航会不会晕。
这些,重庆市民表示内心没有一丝波动。
因为你们只是看个热闹,并不关心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个少数派“城市长期游客”
一个做了7年记者的湖北美女,
既写过大桥通车,新区落成,
又写过别墅猛犬,名店地沟油,
还写过无数男欢女爱,都市奇谈和鸡毛蒜皮。
她去过的地方覆盖了主城的每条毛细血管,
有个的哥5年了还记得她欠的打车费。
相比那些只沿着480旅游专线逛了一天重庆的游客来说,
她可以说是半个“重庆知乎”了。
但仍有一些事暴露她作为重庆7年老游客的本质:
比如她说:
兰州拉面才是面食界的王道,重庆小面太肤浅。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和一个吃不惯辣的外地人没有什么区别。

辣,成了对重庆味道最大的误会。
火锅,串串同理。
一个年轻的官场小说作家,
去年开始决心做一个自媒体人。
他以重庆各地为名,
想集齐一本叫《重庆词典》的小说集。
小说集里已有:
《新南路,不夜不归》
《李北碚其人不在重庆北碚》
《悲欢石桥铺》
《日落松树桥》
《照母山“富人”生活实录》
《照母山名媛生活指南》
……
当他写完重庆全部地名,
他以为已经比那些老居民更理解那些地名。
因为他写的是小说,有情节。
不过对老居民来说,
这些地方发生的真人真事比这些半真半假的故事有趣百倍,
几个老重庆坐一桌,一壶茶,几支烟,
就是一部更鲜活的《重庆词典》。
相比虚拟,真实的重庆更需要我们靠近。
怎样做一个“本地人”

真正的本地人愿意靠近真实。
124个重庆人,
写了20多万字的回忆文字,
200多张老重庆珍贵影像。
这本叫《故城时光》的书,
就像一个24小时营业的老茶馆,
不同年纪的重庆人,从一〇后到九〇后,
在这家茶馆来来去去,三三两两一桌,
有人讲故事,有人洗耳恭听,只有在这里,
你才能把眼前这样一个时尚的国际化的重庆,
和过去那个重庆的味道连接起来。
小时候的零食、那个年代的邻里、那时候还没变老的街、
五〇后讲的重庆小面、老火锅、
乱劈柴、猛张飞、江小白……
一个城市的“长期游客”,
理解了这种重庆味道的人,才可以说是真正住在了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