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讲究韵律,艺术考虑美感,学习数学自然要有数感,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学习数的核心目标。数不仅表示数量、顺序、结果,更是人们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感是数的深化,是对数直接的感知能力,是一种态度和意识。
上节柳帆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了策略,而在本节《数的认识》中,数的认识是发展数感的很好介质。
一、实际生活感受数
数的来源离不开生活。要想探究数的意义,则要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从教室内到教室外,从校园内到校园外,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的概念与语音反映或描述生活的事物。
例如:在认识自然数1的教学中,看似简单,但学生只有经历抽象数的过程,发现数是1的事物,如一本书,一间教室,一群人,一个太阳等等,在经历中,真正体会和理解到事物不同,但数量相同。
又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一课中,我们不仅仅是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让学生了解,更应该到生活中寻找,掂量1克或1000克的物体,亲身经历,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直观模型表示数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直观模型,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思考和想象,依此找到思路,建构问题解决的策略。
例如:一年级开始,教材就有意识地设计了直观模型,在数数中让学生经历 “数实物—数模型—拨计数器—抽象出数”,在数的比较中,经历“借助实物比较—模型比较—计数器比较—抽象的数比较”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数的比较,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和计数单位意义。
一年级下册,“动物餐厅”中,比较21个红果与18个红果谁多的问题,教材设计了摆小方块和用计数器表示数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把数数的前后顺序关系顺利地转化为数的大小顺序关系,并借助数的直观表象,来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中,学会认、读、写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数的大小的体会,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体会“位值制”和“进位制”,教材利用正方体这一直观模型的实际操作,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并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让学生实际感受“千”“万”等数的具体含义。
到四年级学习十万、百万、千万、亿等都是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缺乏感性经验的支撑。因此,在教材再一次借助直观模型(如小方快、卡片、计数器等),增强学生对大数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大的计数单位的直观表象,同时,让学生通过模型来感受各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数一数的活动,还可以借助计数器先拨一拨,再数数。
到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时,教材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鼓励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表示1243这个数,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所学过的表示正整数的各种方式,如:计数器、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方块模型)等,从多角度再次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单位。让学生回忆再现直观模型,希望通过直观模型的引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数的构成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把“直观模型”当做工具来使用外,还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直观模型的教学价值不能单单的停留在认识表象上,而应在几何直观的指导下来促进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把直观模型当作一把云梯,并让这把云梯能够随身携带支撑孩子们的数学思考。
三、多层角度丰富数
数概念的形成有很多: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计算的数等,在教学中要多角度让学生感受数,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第一次接受这些数的意义,更应关注随着年级的增长这些数的意义也在不断的扩展。
例如:《认识分数》的教学,在三年级我们初步认识分数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是数的一个扩充,从整数到分数。而在五年级再认识分数时,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拓宽了它的意义,学生明白单位1从一个物体到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仅仅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多个物体或多组物体系,分数作为有理数中的一种数出现,和整数或者其它的数一样,可以进行计算。再接着到六年级学习比时,分数在这里不是表示一个数,它作为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出现,这时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或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各个阶段数的学习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帮助学生对加深数的理解,数的意义在不断发展和建构。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教育者的常态,远不只是泛着涟漪的池水,还含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我们要涉深水,得蛟龙;探本质,寻真谛,让学生们在数的认识中有感,在数学学习中更有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