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两千年之前痛心疾首,
我在两千年之后自叹不如。
——致乐正克《学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几年前,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五个孩子都从一所破旧的农村初中毕业考入县城的那所最好的高中——期间不乏学校物质上的照顾,之后又都升入不错的大学,有了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老师们都为他们高兴,他们的家长也因此人人称羡,扬眉吐气。可是,就在一次进城的汽车上,教他们孩子的一个初中老师却听到那个父亲和别人高谈阔论:“千万不能把孩子送到XX学校(那所初中),那里没有一个好老师!”也许是家长没有想到那个老师就在车上吧,周围的人都听着该家长传授经验,那个老师却阵阵心寒。
当那个老师义愤填膺的把家长的话说给同事们听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更多的是心痛。因为学校偏远、师资紧缺,几乎全校老师都教过那几个孩子,当时也是当做宝贝一样倾囊相授,否则在竞争力极强的那个时代,又怎么能屡次中考名列前茅,让一所人摇摇欲坠人眼红伺机吞并的小学校屹立不倒呢!如果真像家长所说没有一个好老师的话,他家的五个孩子又怎能都考上重点高中呢!
那个家长的话就像一根刺扎在每一个老师的心上,尽管还是一如既往的工作,却时时隐隐作痛。
今天,当我听到俞教授讲到“教不成之原因”的时候,觉得很有共鸣。
在这个教师被“万众瞩目”的时代,在这个“以孩子为主”的时代,学生没有对知识的向往,家长没有对教师的敬畏,极度厌学让孩子“隐起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这难道只是教师的原因吗?
大学之景让人向往,但毕竟两千多年前就已不在,现在的教育研究者、教育决策者、教育执行者乃至家长和社会都有改变现状的义务吧!
期待,从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