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双语夏令营助教工作,加上开营前做准备的一天,我和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在一起共同度过了八天时光。
回到家之后,我打开手机,播放着和孩子们在七天里听了很多遍的那首《骄傲的少年》,在键盘上敲下了这些文字。
我想把这九天的时光凝聚为一个个词语,包裹着成长的甘甜与苦涩,作为我和孩子们成长的共同纪念。
1.机会&果敢
我不是英语专业的科班生,相反,我大学读的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理工科专业。也就是说,针对英文助教这一职位,就专业性而言,我几乎没有优势。
因此,我在夏令营来我们学校初选时,我并没有拿到offer,主办方也没有给我说明我被淘汰的具体缘由。
当时我心里很不甘心,于是我就尝试着大胆地联系了集训营主办方的老师,向他们说明面试当天具体情况,我对于加入他们的渴望,还有我自身的演讲特长。
或许是我在学校获得的一摞演讲比赛的证书,正好与他们培养孩子们公众演说能力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最终我获得了作为助教老师入营教学的资格。
人生就是这样,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们在过去做的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一些事情,都可能成为我们掌握未来的重要筹码。
或许只要我们再勇敢一些,我们的遗憾就会少一些。
2.跨界
入营之后在和和我的同事们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了解到,不止我自己一个人,不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
他们有的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有的是小学教育专业,有一个姑娘居然是学数学专业的,我还说笑着让她教我高数。
最让我震惊的是,为我们上大课的梁君林老师,那个英语说得贼溜的老师,他的第一学历竟然是电气工程的专科毕业。
而后,只是出于热爱和喜欢,他一路通过专升本,跨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一步步地成为英语教育培训界的大牛,教孩子们说英语,为国家运动员做口语指导。
一群人学着与英文不搭边的专业,只是因为热爱英语,热爱教育,并且相信用英文作为教育的媒介,学生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帮助,通过一门语言,可以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在集训营的老师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跨界的魅力,而跨界的背后更是不为人知的努力。
3.不同的时代成就不同的孩子
我今年十八岁,过了这个暑假,我就是一个大二的老学姐了,而我的学生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大都在上初一初二。
身为老师,我和学生们只是相差了四五岁而已。
但是经过几天的相处,我深刻地认识到仅仅四五年的差距,时代的洪流已经将我们割裂成了彻底不同的两代人。
在我十二三岁时的暑假里,我只会参加一些补习班,而绝不会有机会参加像这般有趣的集训营。
更不会有一个如此的平台,可以和来自各地的同龄人一起共同交流,一起分享成长当中的喜怒哀乐。
4.人际交往的边界感
集训营的氛围比较轻松,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更为平等。可这平等自由的师生交流氛围随着我和学生交流次数增多。
学生开始问我一些很私人化的问题和要求,比如说学生会借用老师的手机搜索一些东西,可手机还回来之后却发现学生的QQ登录到了老师的手机上;
学生还会问诸如老师,你有没有男朋友,或者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你的恋爱史这样令人尴尬的问题。
我自己是个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距离感和边界感的人,尽管我知道,学生问我这些问题只是出于好奇。但是面对那些略显尴尬的问题上,我还是不想过多地谈及自己的隐私。
我也开始明白,我以前的老师们,为何不愿意向我们谈及过多的隐私。
5.规则&约束
正如题目所说,在集训营当助教,是我第一次当老师,这次经历也是我与真实社会的一次肌肤之亲。
既然是工作,必然有着和校园生活不同的规则。
在工作岗位的明确分工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内之事,一旦工作上出现了失误,扣工资和挨骂是很正常的事情。
社会就是如此的残酷,离开了象牙塔的我,面对现实的摩擦只能坦然接受,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再忍一忍就好了。
6.对于自我职业规划一些感触
我这次带的集训营是一家教育短训公司举行的,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要教会孩子很多内容,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每天早晨,我要六点钟起床,去宿舍喊学生们洗漱,然后组织学生早读,晚上10点钟放学后要帮助解决孩子们的私人问题,我自己回到宿舍还要给学生们写1100字左右的成长日志。
虽然我内心并不排斥,心甘情愿追逐梦想式的996工作模式。
但是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育行业蓬勃发展的现如今,它逐渐演变为了一个服务业。
面对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期待,面对社会的莫大期望,老师们有时真的很无奈。
七天时光匆匆而逝,好的坏的,都是经历。
尽管我和A2班的30个孩子,只能江湖再见了,但是在七天里我记住了他们所有人的名字。我们共享了彼此生命里宝贵的七天,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