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讨好自己的第一步,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2、不再是卑微的讨好,而是用自己的光温暖他人
自己总是急于让对方开心,却从来没有想过慢下来,问问自己快不快乐。
「爱别人首先要懂得爱你自己。只有自己快乐了,不自觉的也会把快乐和爱传递过去。」
可是已经习惯为他人考虑的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突然变得「自私」起来?
其实过程并不难。
第一步:打破内心的「讨好」假设
心理学有一个理念,叫做认知思维。
意思是说:我们的行为和情绪,通常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某种假设。
「讨好型人格」也不例外,很多时候当事情发生时,我们的内心就已经给出了一个假设——
如果我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不会喜欢我;
如果被批评/拒绝,就说明我这个人很糟糕;
只有努力满足对方的需要,我才能得到对方的爱;
如果我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就会遭到排斥;
而看到这些假设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给出另外一个假设:
如果我拒绝了别人,别人是不是也不会不喜欢我?
而更进一步的做法是:
在一些小事上试试这些「如果」,再看看,真实的结果真的跟自己的假设一样吗?
就像日剧《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大岛一样。
因为买菜的时候,店员算错了钱,大岛想要把钱要回来,担忧担心对方觉得自己斤斤计较,迟迟不敢开口。
最终终于鼓足勇气,说出自己的需求时,发现对方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送了她一盒金针菇时,她突然发现:
原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没有那么可怕。
第二步:试着不要立刻说「好」
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应该是很多讨好型人格朋友的痛苦。
既然拒绝这么难,那我们就先从不要说「好」开始吧。
当有人向你提出要求时,只需要告诉他们,你需要一些时间考虑——
我现在有些忙,可以晚点回复你吗?
我需要看下这周的日程,等我回家告诉你。
我需要跟另一半确认下,我不太确定我们周末有没有安排。
在做出决定之前,问问自己:
这是我真的想做的事吗?
我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吗?
如果我答应了,会给我带来很大压力吗?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 CUMC )的研究人员发现:只需要推迟 50-100 毫秒的时间做出决策,大脑就会屏蔽干扰,提高决策准确性。
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慢慢走出「习惯性答应别人」的惯性,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决定。
第三步:给自己一个gap time,找到比「讨好」更重要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不断的讨好别人,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将自己的价值绑定在别人的评价之上,不断通过「讨好」来获取正反馈,从而不断确定:
嗯!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不管间隔多久,最终的目的都是让自己慢下来,去寻找:我能为自己做点儿什么?
快速建立边界是很难的,但至少我们可以不断的挪动边界,向自己那一边倾斜。
毕竟,没有人有义务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我消耗的事情上。
蒋方舟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如果你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去打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就意味着:你吸引来的,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希望屏幕前的每一个你,都可以保持最骄傲的样子,活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