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国生宝宝(下)

上一篇说到,惊心又幸运的生娃经历。接下来,讲讲产后那些事。


1

推到自己的房间了,照中国想法,8号,挺好。

这是一个大大的三人间。有家庭房,70欧一晚,预定没了。于是来到了大房间,有一个短发少女,动作很剧烈,一会跳上床取东西,一会跳下床,大步走出去,嘴巴里嘟嘟囔囔,看着神态似乎不那么友好,我心里嘀咕,怎么不像稳稳的孕妇风格呀。还有一位年龄不大的姑娘,个儿不高,肚子很大很大,她不时扶着床杆缓慢地踱着。

当天晚上,不知何故,那个多动的少女带着包走出去,离开了,后来空空的床也推出去了。另一位姑娘,不停地叹气,可能是阵痛的难受,后来也被推出去了。

于是乎,很大很大的房间,就剩我一个大人,外加旁边小床里的宝宝。因为不是家庭房,不允许家属陪床。

宝宝哇哇地大声哭着。嗓子都哭哑了。可能是饿了,可能是尿了,拉了。我第一时间,一次次跳下床,把宝宝放到尿布台上,用以前助产士培训的加上白天看到的方法换尿布。然后再把宝宝轻轻放到小床里,合上睡袋。有时,宝宝还是哭,安慰奶嘴给他,直接吐到一边,必须抱抱。

当天下午,我就洗澡了,妈妈看了是直瞪眼。护士说可以洗澡。我自己倒是没有不适,洗后浑身舒服,轻松。很快睡去。

这里再说几句,以前有朋友说过,这边生宝宝,很省事,直接去就行了,医院里什么都有。产妇内裤、卫生巾、护膝瘦腿袜、U型靠枕、乳头皴裂膏、宝宝尿不湿、连体衣、睡袋、安慰奶嘴、宝宝沐浴液、护肤乳等,都有,一日三餐送过来。确实如此。

关于三餐,记忆有点模糊了,早晚餐是冷的,午餐是热的。牛奶、白面包、黑面包、黄油、奶酪、果酱、香蕉、苹果、酸奶,都是冷的。午餐有土豆牛肉、番茄意面、巧克力布丁、蔬菜沙拉,等等。大概这些。

一开始,妈妈帮我把水果泡到热水里过一下,再吃。后来,看我状态还好,也就顾不得了,让我直接大吃二喝。

记得护士拿来一张时间表,每天一页,记录宝宝喂奶的时间,便便的时间,在相应格子里打勾。

记得细细长长的墨绿色发黑的胎便,记得一听到哭声就条件反射般喷溢的母乳,还记得担心吐奶中耳炎夜里抱着宝宝走到护士站,在那坐着喂奶。虽是冬天,房间和走廊都是很暖和的。

还记得,缝合的伤口有点疼,国内的朋友是用高锰酸钾的温水洗。这边是坐在马桶上,用类似浇花的长嘴壶,直接用冷水冲。如果还疼,就给个冰袋垫上,然后穿上卫生巾和内衣。冰块是用纱布包着,化了之后就剩一块薄薄的纱布。

妈妈直咂舌,连叹生猛。不过也是奇效,很快就好了。两天之后,我已经盘腿坐在床上和前来探望的朋友谈笑风生了。

印象中还有一个感动的镜头:一位护士,高高的马尾,深深的欧式双眼皮,长长的睫毛,皮尺搭在脖子上,帅气的走过来,单腿跪在床下,用英语和我说话。这是考虑到我不会德语,院方专门派了会英语的护士来照顾我。为了和躺在床上的我视线齐平,于是半蹲半跪的说话。

2

过了一晚上,凌晨时分,剖腹产的同屋回来了,同来的还有她的妈妈,在房间停了一下,出去了。由于语言不通,加上困得自顾不暇,我只是简单打了个招呼。迷迷糊糊的被动的感觉着同屋的存在。

应该是很疼的,肚子开刀。但是她摁着按钮,抬起床头,把宝宝放到肚子上,或者说是怀里,没压到伤口。然后手机一闪一闪,发信息玩游戏。她的宝宝是女娃,哭声也是很洪亮。听见她充满爱意的轻轻的叫着小名,哄着宝宝,用着安慰奶嘴。

天亮了,同屋的爸爸妈妈来了,公公婆婆也来了,一屋子热闹起来,但是房间很大,还是有距离,我和妈妈远远的感受着观察着。

她比划着提议开窗透透气。我说Okay啊。于是开窗透气。

这里再插说几句,德国的窗户有两种开法,一种是全开朝里,像国内的大窗户一样,打开,往里而不是往外,一方面,不占别人的空间,一方面,清洗时保障安全。另一种方法是朝里打开一个缝。

一会,她的先生来了,高高大大的。同屋小女孩,在父母面前很独立,每次高高的先生一来,就柔弱的倒在先生怀里。先生回去时,长长的吻别,在双方父母面前。这也是一种爱的文化吧。

她下床时,往往先抓起床上的吊环,然后坐起来,然后下床。有几次,她的脚够不着拖鞋,我帮了她。她说谢谢。

她也是当天洗澡的,肚子贴着防水贴,就开始洗澡了。也是不可思议的,开刀伤筋动骨,也洗了。她还不断走动,活动促进伤口愈合。

还有两个早晨,我问她要不要一起去餐厅,她说好的。她拿托盘,转身,各种动作都是慢慢的,无声的,她看我的眼神是空洞的。透过她灰色的眼睛,我捕捉不到瞳孔在看我,好像在看一个遥远的人一样。我还有点奇怪。

在餐厅,自助取早餐,可以在那吃,也可以带回房间。午餐晚餐是护士送到房间的,托盘一会收走。

餐厅里,几乎都是外国人,哦不,我是外国人,其他大部分都是高鼻梁的我眼中的外国人。印象深的有几个镜头:

一位高个子女士,头发盘起,面容精致,身材高挑,黑色的睡袍,束着腰带,露出白皙的脖子,像一只优雅的天鹅。

一位妈妈推着小车,里边是龙凤胎,两个小宝宝依偎在一起,头上分别戴着粉红粉蓝的绒线帽。

还有一位妈妈,推着宝宝,巨婴,看上去俨然一个成熟老大人的神态,而不像柔弱无邪的新生儿。

3

还有几个关于家人的小插曲。

由于不能留宿,妈妈和先生就每天“走读”。也有朋友来探望。于是先生有时骑车来回,有时租车来回接送远方的朋友,妈妈呢,大部分时间坐公交车或电车,早晨一趟,晚上一趟。

临产前几天,我们给了妈妈一张地图,几种乘车路线、起始站名、沿途标志性建筑,反复教读,不断练习,记住了。我们给了妈妈一个手机卡,里边存了俩号,一个我的,一个先生的。

有一次,妈妈回去早下了一站,按着手中画的路线图,走走,到家了。

还有一次,先生随口说可以对面坐车,其实方向说反了。汽车开呀开,妈妈怎么也听不到印象中的站名。到了终点站,乘客都下车了,妈妈一看周围不熟悉,就没下车。司机说什么,妈妈也听不懂,司机耸耸肩,摊摊手,继续往回开。妈妈终于听到了记忆中熟悉的站名,下车到家了。

好险。有的公交车路线往返是不一样的。后来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朋友国内的老人来了,散步,就是附近啊,挺熟悉啊,走丢啦,两天之后才找回来。万幸。

我们提前给妈妈买好了多张车票。上车,要自助打票,“叮铃”一声,票面会打上日期,时间。有效期是90分钟,期间可以任意换乘,通行。

说起独自坐车,来探望的朋友直竖大拇指,阿姨真棒!他的父母来德多次,不敢坐公交车。

接着说另一个家人的小插曲。一天,先生开车来医院,连日来的兴奋紧张加上朋友的迎来送往,当他马上到对面医院的时候,浑身尤其是腿,动不了了,勉强刹车停住,勉强打开车窗,喊了路人,帮忙打急救电话。来了救护车,送到一步之遥的医院。和我遥遥相望。做了电击和心电图,结果没事,深呼吸缓了缓,喝了一杯葡萄糖水,好了。

我当时还纳闷,怎么来这么晚,带来的号称加餐的热面条都凉了。先生没说,我也没问,妈妈也没说话。后来,好久之后,我收拾房间,看到两个小棉片,贴着两个金属线头,无意中一问,才知道这一段。小棉片是贴在胸前,插电测试用的。

4

住了4天,第五天的早晨,拿了出院信,要回家了。

我住的算长的,有的妈妈当天就要求回家,院方检查后觉得可以也就开具出院信,放行了。

有的妈妈,把宝宝放到汽车摇篮,就开车回家了。转天提着宝宝,去单位转一圈,叫做“Baby Show”,宝宝秀,荣光焕发的给同事们打一圈招呼。

有朋友说,确实体质不一样,欧洲人生猛,平时生吃肉泥当面包酱,生个孩子就相当于掉一块蛋白质,没事儿没事儿的。我们亚洲人还是静养比较好。

当天下午,助产士就来到家里。这是医院提前通知安排好的。

胖胖的助产士教给我们怎么抱娃,怎么洗澡,怎么拍嗝,等等。

前三天一天一次家访,之后一周两次,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两个月之后结束。

我的助产士有个特点,不在家里用卫生间。我们倒多少水,她喝多少水,临走前一定喝光。有两次妈妈做了鱼和红烧肉,她尝了尝,都吃完了,说好吃。

一个月之后,我带着宝宝去助产士诊所上产后恢复课。一周一次,共10次。每次签名即可,保险卡报销。

跳舞的老师,活泼,健美。伴着柔和的音乐,大部分动作是亲子的,比如双手或双脚举起宝宝练臂力,练腿力,比如低头俯卧撑看宝宝,等等。

后来,我的宝宝上了幼儿园,和舞蹈老师的孩子在同一个幼儿园。这是后话了。

后来,有时推着童车在路上,一辆粉红的smart小车经过或停着。这是助产士的车,车身上印满了她经手的宝宝的名字,每次看到,我心里总是觉得很亲切。

呆久了就发现,这是一个对孩子友好的国家。商场有儿童游乐角,超市有尿布台,有的超市有品牌商提供的不同型号的尿不湿、湿巾、护肤油、爽身粉等。洗手间有尿布台。公共汽车,有童车区,看到童车上车,汽车会朝站台地面略略倾斜,方便推车上车。电车,有时是平的,直接推上就行,有时有台阶,同乘的乘客都会主动的帮忙。冷静、腼腆的外表,配上热心、助人的动作,在我眼里总是别样的魅力。

5

写下来,我自己本身还是有一些触动的。每位妈妈都有自己的生娃经历。各有各的疼痛和快乐。大脑还是要过滤性记忆的,筛掉不舒服不美好,留下珍贵和美好。这才是人生的意义呀。也拥抱那些不美好,就在静静的那里吧。

很多美好的点滴,不记录,就溜走了,慢慢格式化。写下来,就留下了痕迹。

难忘的三个月,人生能有几回三个月和妈妈朝夕相处呀。难忘。

或许有产后抑郁吧,或许有闪婚焦虑吧,或许有磨合烦恼吧,后来都在海外孤身带娃的生活洪流和个人成长中烟消云散了。

我从一个开火都不会,炒菜前翻半天书,按书买菜,仅让家人填饱肚子的的厨盲子,变成了会设计菜谱,有啥做啥,有规划的,兼顾营养和色香味的合格的女主人。

我比单身时瘦了20斤,比产前瘦了40斤。宝宝半岁时,推着童车来到百货大楼,看着商场镜子里,那个双腿纤细的女郎,恍惚若梦,是我是我是我吗?

总之,生娃前后的一系列所闻所见所感,构成了我初到德国的最好印象。

之后,我在异国他乡的时光里就多了宝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上一篇说到我在德国前7天的感受。接下来, 1 产前的16周,我是在德国度过的。 和国内类似,两周一次体检,一周一次...
    阿好在德国阅读 2,743评论 30 17
  • 初次看到007行动小组,是在得到的知识大通关的舞台上看到007小组在集体合影。很好奇的问007不是英国间谍大片...
    林荣辉阅读 828评论 0 0
  • 请原谅我取这么一个恶毒的标题。 最近科技界关于中药马兜铃的毒性文章,再一次把反中药的呼声推向了高潮。 若干年前证明...
    中医二羊阅读 1,851评论 12 41
  • 首先我们来看看iOS中事件的产生和传递过程: 1.发生触摸事件后,系统会将该事件加入到一个由UIApplicati...
    狼凤皇阅读 351评论 0 2
  • 【墨竹的菜园】0238——中国是礼仪之邦,又特别讲究关系,所以这个礼品就成为特殊的媒介,亲近了关系,交融了感情,摆...
    墨竹的菜园阅读 1,2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