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人问起我是如何做到有钱以及年收入达到多少。
这些问题还是蛮隐私的,但我倒是想聊聊我在年轻没钱的时候是如何存钱的。
01
我在上大学刚入校时因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开销比较大,差不多2个月后基本知道自己钱花在哪里,大致每个月花多少。
第二学期起,我就只跟父母要固定的额度用于开销。
受家庭影响,我比较节俭,四年下来不但钱没用完,还略有存款,但那时不懂理财,就是银行存定期。
大学刚毕业后的第一年,我每月工资1200+元。我沿袭之前的做法,每月用不完的钱存银行定期存款。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学会一种算是稍微有点灵活的理财方法。仍然每月从工资中留出部分钱存定期,但不是有多少存多少,而是刻意在每个月的1日都存一笔钱,而且只定期存款1年。
这样坚持一年后,我的银行账户里有12笔定期存款,每个月初我都会有笔上年度对应月份存款到期。
我先把本金和利息都取出来,然后从工资中取出部分钱,连同旧的本金再定存一年。而取出的利息用来零花。
这么再坚持存一年,如法炮制上述做法,还是12笔定期存款,只是本金和到期的利息都相应增加了。
我一直坚持这种存款方式到2006年股票市场的牛市启动,当时我日常的吃喝玩乐已经可以靠每月到期利息支出。
02
这样的存钱方式还是慢。没办法,关键是本金太少。
但我认为年轻人在存钱的初始阶段应该这么做,先不要考虑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存钱不是发家致富的目的和手段,它的价值是养成理财的习惯。
这是基本功。
虽然2006年股票开始单边上涨,但我对股票一无所知。当时在银行办理存款时第一次知道基金,于是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我把每月到期的存款逐步买入基金。
这就是“定投”。
基金分三种:股票型、债券型和货币性,我采取三种基金分散投资。当时占了牛市的红利,基金涨得很好,我可以靠基金的收益来生活,工资的存款比例再次上升。
我的抗压能力也蛮强,到牛市后期股价开始松动,记得有一天我的基金收益损失好几万,但总账我还是赚的。
那时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来有孩子又在上海贷款买了住房,我的工资基本抵销每月的房贷。在积累一定投资经验后,我的存款从银行到基金再转入股市。
虽然那时候股票行情已经开始不好,但倒是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一直坚持永远不满仓的原则,有赚有赔,重在练兵。
因为不会满仓,每天我的股票账户里都有部分剩余的资金,我把它们全部投入国债逆回购,这要比银行存钱更加灵活方便。
03
这是我年轻时的存钱方法,单纯看几乎没有什么方法技巧可言。
不要被“钱不是存的,是用来赚的”等观念产生错误的认识。
普通人要想发家致富有两个“本钱”不能少:一是时间,二是第一桶金。
两者都需要学习基本的掌控技巧,而且期间会反复经历成功与失败,在不断锤炼中才能得到生成长和收获。
对大部分工薪收入的人来说,存钱是必须的,在资本没有达到一定量级时,所谓投资的主要功能是在交小笔的学费来换取真正投资的能力。
你存钱的量级,也代表了你的量级,不达到一定程度,普通人是hold不住的。
所以那些偶然中彩票或者靠拆迁取得补偿款的人普遍没有能力控制和运用金钱的能力,稍有不慎就会钱财散尽。而此时的心态也变坏,正如我在《为什么一个人在转行时必须忘记过去》所阐述的道理:
忘记过去是为了放下身段。
我们会被原来的身份定位影响,从而做事畏手畏脚,不能放开。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在迅速取得财富后,要想维护好财富还是有难度的。
这同样要忘记过去。暴发户的心理都是要快速消费,事后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很难。但你如果去仔细观察很多至今活跃的富豪,大部分都保持勤俭(不是节俭)持家的习惯。
如果你连最基本的存钱能力都没有,即没有守财的能力,何来控制自己对事物和金钱的欲望,在坚定目标的情况下实现财务的增长呢?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