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乐”中所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此前两种,无关职业,独三乐,涉及于职业,却也只有作为一名教育者才能体会到的乐趣。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于我才刚开启了教育之旅。所见所闻皆不足,但身边不乏值得深究与探知的事例,在成长中反思,在经历中进取,也不枉这一场相遇。

        那是一位藏族的小男孩,记得第一次接触的,是他父亲递过来的户口本。“二娃”,两个字赫然印在上面,我感到惊讶和不解,带着点点怀疑,“这不会是骗我的吧?谁会取这么个名字。”我倒是很想看看这个叫“二娃”的男孩子。

        他很瘦,皮肤又黄又黑,几颗小雀斑散布在他脸上,唯一比较突出的,便是他的身高了,比班上孩子大两岁的原因,让他有点儿“鹤立鸡群”了。

        第一次到班上,他显得手足无措,不爱讲话,也不跟同学玩,对于老师,他很害羞。当时,我以为这便是“他”。

      做人不能只看表面,两周以后,连当时班上最“匪”的小男生都跑来向我告他状的时候,我心里真是感觉到“凉了”。自此以后,每天我都生活在学生“二娃……”的紧箍咒中,大家对告他状也是乐此不疲。在二娃的影响下,整个班级的各种问题,开始层出不穷了。

        作为班主任,可不能让我的班这样乱下去呀!我决心整改整改。各种规章制度出台,班里确实清静了一些,但这些制度对二娃可没用。我有开启“婆婆嘴”模式,每天对他左叮咛,右嘱咐。但一段时间下来,效果甚微。我也有些灰心丧气了,有一段时间,我甚至都想放弃了。

      “老师,二娃又打架了。”李维希跑来告诉我。

      “他又打谁了呀?”我心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一个初中生。”

      “啊?他怎么去打初中生了。”

        李维希气喘吁吁地说:“因为那个初中生欺负了我们班的同学,二娃就跟他打起来了。”

        正在疾走的我脚下稍顿,心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不知道为什么,那次我没有批评他,只是问了他:“有没有哪里受伤?”或许知道自己错了,他只是摇摇头不说话。

        那次以后,我发现,不只是我,班上的同学也对他改观了不少。可他不爱卫生,身上的味儿也只能让大家对他敬而远之。

        “二娃,记得洗澡。”

        “二娃,今天不能欺负同学。”

        “二娃,快来帮帮老师吧。”

        偶尔,当听到同学们聊天,说二娃做了什么好事,我肯定要鼓励他一番。开始他是害羞地挠挠头。随着我发现他喜欢受表扬,我便开始寻找日常的蛛丝马迹去夸奖他,渐渐地,他还会主动跑到办公室询问我有没有他可以帮忙的地方,看着他真挚的态度,我便会交给他一些小任务,比如:去找作业错误需要改正的同学,帮数学老师搬教具等。他总会显得非常高兴。同学们也觉得他跟以前不一样了,没有像以前一样爱欺负人了。在学校运动会上,全班同学都给他加油打气,看着孩子们的笑容,我想,当老师的乐趣可能就在此了吧。

        快毕业了,同学们都在讨论着去哪所中学,我也会给他们一些建议。可对于二娃……四年级的时候,他曾经告诉我,爸爸允许他读完小学就可以不读书了,而他呢,自己也不想读书,说他哥哥就是这样的,说着,他看上去也非常赞同且高兴。我想,九年义务教育,肯定会让他读初中,不用太担心,如果一味劝谏,恐物极必反,我也没有再跟他提这个事儿了。

        但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想读初中。我非常惊讶,我问是什么改变了他的想法。

      “我想跟他们(同学们)一起读书。”

      “你以前不是不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他们吗?”

      “我是男子汉,我不计较,我也有错。”

      “真好!”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我知道,二娃这颗顽石,已经在慢慢改变了,越来越好。在我们的创造性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可我们如不能像孟子所说,“得英才教育”,那转化他们就应当成为工作中的幸事了。

        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我们可以培养一个“全人”,即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