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汉宝德老师写建筑的书,比写收藏拾趣的书要更好很多。比如读《亚洲建筑散步》的时候,干货立即就来了。专业建筑大师,在观察建筑,讨论建筑和描写建筑的时候,那是有光的,你会觉得在他的眼里,那些古趣建筑和伟大的建筑设计,也是有光的,他的光芒和建筑的光芒瞬间汇合统一,精准传达给读者了,特别奇妙,特别有魔力,特别有感染力,也特别美学,特别灵动,特别有知识趣味和文化趣味,能熏陶我并打动我。
而且,因为专业建筑师的缘故,他的视线足够专业,也足够独特,并且常常独僻蹊径。比如去北京,没有去写天坛,故宫,而是写了园明园。他告诉我们,为什么园明园只剩下那些欧式石柱等,因为散落的砖瓦及木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都被老百姓给拿去用了。在岁月漫长的浸袭中,这些带有洋式设计的大块石头类东西,实在派不上用场。于是就一直遗留在园明园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诉说着一代皇家园林的悲惨往事,警示世人,辉煌的过往和残酷的未来。而去看苏州,没有写沧浪亭拙政园,而是写了无锡的寄畅园。这算是独僻蹊径了,因为去看苏州园林的现代人,大多是去沧浪亭拙政园打卡,而很少人会想起寄畅园。若不是读了《亚洲建筑散步》,我也不会知晓寄畅园隐藏着的名堂。原来是很多有名的旅游景点,都是经过历次改建和修善,到处透着现代工匠的“拙作”,古建的艺术和美早就被破坏掉了。现代的工匠没有研习过古建,不知道古建的美学和古人的文化渊源,而是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进行置景和修改,这些“拙作”在汉宝德眼里,那叫一个痛心疾首。但是他也无能为力,于是不写也罢。用老师的话说,“实在入不了眼……”,能感受他的心疼吧。
古建筑之美,这个话题我也拿不起来。我只能跟随大师的视线,稍懂0.1(不敢一二),已能明白,现代人枉自揣测古人的建筑美学格局,实在是大不敬和愚蠢。历史人文这个东西太厚重了,很多人是不懂的,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你也就懂了,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些透着商业气息的打卡景点,人满为患的时候,古建筑的美学会被糟蹋到何种地步,这里是大写的触目惊心。有些东西仍然是美的,但会美的不合理,不符合古人的格局和审美,偶有的画蛇添足,瞬间破坏了整体的美学结构,这实在令人痛心。而对于汉宝德来说,他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于是这痛心分明就加重了万分。我们作为普通游客,随便看一看,拍拍照,然后笑着离开。这跟汉宝德老师的心境是千差万别了。
读了《亚洲建筑散步》,我能理解他的心痛了。于是也觉得,老师是智慧的,也是可爱的,更是包容的,还是在传承的。他一直在做记录,在出书,也一直在呼吁,提醒愚蠢的现代人,要做好古建保护。
在汉宝德眼里,有很多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都是那些有着动人古建的地方。他去看广西客家土楼,那些园圈的方块的整族聚居的土楼,令他惊叹。他去看了一座又一座,惊叹于山区人民当年的财力。老师说有些年代山区也曾富裕过,因为山区产烟叶,富过一批人,于是豪华的客家土楼就建起来了。
《亚洲建筑散步》是台湾建筑文化大师汉宝德的代表作之一。汉宝德游历亚洲各地,遍览圆明园、福建土楼、徽州民居、吴哥窟、东京寺庙等各具特色的亚洲建筑。经建筑大师汉宝德专业讲解,有种惑然开朗之感,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