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太原数年,在城市间无数次穿梭,来去匆匆,时间紧迫,看似很忙,却从未从真正意义上思考究竟在忙些什么,是时候探寻自己的内心,于佛前沉淀一下自己的心境了。说实话,久居城市,这竟是我第一次去探寻蒙山大佛的身影,说来有些惭愧。但这一去,我还看见过炊烟,绿树、紫花、香火气……最重要的是清心,静享,刹那间,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着了。
(一)
那日,起了一个早,在父亲开车约40分钟后,我与母亲一同下车,顿感清凉,空气中饱含着雨后泥土的芳香夹杂着草香,别有一番味道,不时还飘来一阵花香,这大概就是这山间清晨特有的韵味吧。在父亲停车后我们一同步行约10分钟来到了山脚,当蒙山风景区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时,心头的欢愉溢于言表。景区的一幅对联:“佛是一座山静心净土,山是一尊佛净土净心”,带给了我无限的遐想。在深知蒙山大佛的深厚历史背景下,怀着对先人技艺的概叹和岁月无情剥蚀的复杂心情,我们走进了这座位于开化寺沟内栩栩如生,安详恬静的蒙山大佛。
随着人流我们从景区入口向最深处迈进,拂面的春风和沿途郁郁葱葱的绿树,沁人心脾的感觉扑面而来。路上远远望去有登山的游览车。父亲想去坐,但出于我觉得一路走上山去更有意味,顺便也能观赏沿途风景的提议下,父亲无奈打消了坐游览车登山的念头,看着父亲无聊,我便开始蒙山大佛背景历史的讲述,母亲也仔细听我介绍开来。
(二)
蒙山大佛,又名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经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天保二年高洋帝依山凿制,历任五位皇帝、历时26年之久,到北齐后主高纬时凿成。作为佛教净土宗早期道场开化寺的上寺建筑物,是中国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大佛。大佛高约60多米,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开凿时间比其早162年。传说唐武德三年,李渊留守晋阳,常来拜大佛,从此与李世民父子有着不解的渊源。有一次他参拜过大佛的当晚,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元末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蒙山大佛,自北齐全国的工匠们终于将它建成之日起的800年间,它目睹了隋唐的盛世,经历了五代的纷争,度过了宋金的劫难,到了元代的时候,这尊饱经沧桑的大佛终于抵抗不住历史给它带来的一次次磨难,大佛的头部颓然坠落,它的身驱便又一次沦入大自然的风雨之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被学者王剑霓老先生发现,在2006年,当地政府聘请专家对大佛进行了全面保护和修缮,2008年5月12日开始向游人开放。
(三)
介绍完后,真没想到父亲和母亲竟都感慨起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到了游览车终点停车的位置,开始了真正的游览之旅。从山下到这半山腰一路的徒步竟没感觉到有多劳累,反倒异常兴奋,这大概就是对新事物的新奇之感吧。没有了城市的嘈杂和喧嚣,静谧悠远的氛围平复了心绪,我深切感受到这佛家圣地的修身养性之处。4月的蒙山给游人营造了一个清凉的胜景,游人的嬉戏和开心的兴致,也为这个幽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喧闹和勃勃生机,轻松愉悦的氛围洋溢在每一位游人脸上。
接下来的上山小路,流水潺潺,小鸟啼鸣,最重要的是林木众多,树下夹杂着风吹过来的温柔。半山处有两处当地建筑风格的小民房,我觉得应该是为配合景区搭起来的仿旧建筑吧,这里还有些许生活器具,房屋里有泥塑像,还有新的马灯,挺有味道和感觉,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生活情景。沿途还有众多寺庙可供参观,往前看到一个观音堂,这座寺庙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并在2007年经过修复,大殿建筑面积300多平米,殿内的菩萨高两米,布纹线条流畅,可以说是精品。继续向前还会看到一排窑洞,主要销售纪念产品。
在窑洞的中间有个岔口,可以通往开化寺,也可通往蒙山大佛。如果我们由此上山穿过窑洞后,还需再登几节台阶,步行一段时间后即可到达开化寺。开化寺古称为并州大寺,主要是北齐文轩帝在开凿大佛时为瞻仰大佛而修建。在开化寺的南侧有一扇小门,从此而过可以通往铁佛殿,铁佛殿始建于隋末唐初,因殿内供奉着释迦摩尼铁柱佛像而得名,佛像高2.6米,重4.2吨,虽历经千年但保存依然十分完整。铁佛殿的旁边是连理塔,这让我瞬间想起颂扬忠贞爱情的千古名句“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放眼望去,开化寺的连理双塔留下了岁月侵蚀的斑斑烙印。塔高约11米,砖砌单层,平面呈方形,已有些破败,两塔形似相同,间隔1.7米,下连基座,所以也称“连理塔”。据考证是两座墓塔,北齐创建的开化寺下寺遗物,具有唐代过渡到宋代手法的特点,我国现保存的仅此一例,看来是一座建筑遗迹。在开化寺的祈愿树上还挂有数不清的祈愿条在风中尽情摇曳,守托着游人的愿景,另有一番感触。
如果我们顺着主路继续前行,就会来到曾经的古太原八景之一“蒙山晓月”,据说蒙山的月亮来的比其他地方早,落的比其他地方晚,使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欣赏月色。从连理塔一直到蒙山大佛,路上都放有清新静雅的禅音轻音乐,但却不知在什么地方放,我猜测应该是在路灯里面放的音乐吧。人们走在幽静清凉的古道上,聆听山间涓涓流水,呼吸着花香与草香的自然香气,天山一色,令人流连忘返。其间,还可以在一个小湖踏着一个个小圆石去体会那种些许的刺激和乐趣。穿过一片苍天树林,便来到拜佛台,这里可以远望到蒙山大佛的身影,拜佛台上有着愿主在高大的香炉中求的香,香烟阵阵,有种仙气飘飘之感。另外,在登山途中,会遇到很多休憩的圆形石桌,坐在石凳上,看着阳光斜照在树叶上,从叶隙中洒下一地碎金,别提有多美好了。
(四)
在拜佛台的后面有一排登山石阶,顺石阶而上,我们即可到达蒙山的脚下,爬过石阶后我们便来到一座广场,这个广场很大,作为祭祀和活动使用。在广场上有给游客拍古装照的摄影师们,还有卖些小孩子们的小玩具什么的。广场正前方的台阶上布满了鲜花,摆成“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好似以将世间的福运撒给前来礼佛朝拜的信徒们,来经受心灵的洗礼,以感恩的心态,虔诚的对待各种际遇和周遭的一切。
正面的台阶只有在非常重大的活动时才会使用,日常参观蒙山大佛我们还需要从侧面的台阶登山游览。持之以恒的攀登让我们终于走到了心仪很久的大佛面前,我仰头注视着这尊佛像,眼睛微闭,面容安详,似在沉思,又似在诠释一个佛教界亘古不变的规律:因果轮回!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约25米,进深达17米左右,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但巍伟的气势还是让游人嗟叹不已。矮小的丹炉在广场旁边,两边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等等,我认为这里有可能留下部分其他不为人知的遗迹吧。
(五)
来此朝拜的,还有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他何等虔诚地跪在佛前礼佛。阳光照耀下,他匍匐在地的身姿,犹如神启,更是隐喻。
在这大佛的映衬下,我们小小的人,于历史长河,又该是何等渺小而不值一提。当岁月的风吹去历史的浮尘,留下的都是文明与自然的博大包容与心意相通。
下山的路途中,我想起佛教“无心即拥有”的说法。去观蒙山大佛,原本只带着沉淀心境的想法,但却收获良多,精神上的宁静无以言传。毕竟山水自然,才是人心的宗教。
世间,何等复杂纷繁幽暗,每想起记忆中的美好,一颗曾沐浴过光芒的心,便会一点点变得纯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