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纪事︱④ 贫困村是一支世象的万花筒-0526

1

早晨8:00,我们从县城出发,前往37公里外的帮扶村。

天空中扬起了轻度的沙尘。5月底的坝上草原,草色黄绿相间。不时可以看到奶牛和马匹,在路边或者远处悠闲地吃草。

3辆中巴车,在行程的最后分开了,分赴3个不同的贫困村。我们帮扶的那个村子,在山沟的最深处,据说是最穷的一个贫困村。

饶是如此,路面也没有想象中的坑洼不平。这些年,政府的村村通工程,让行路难成为历史,公路一直延伸到村里。

粗略的看去,村民的住房大都宽敞明亮,外面贴着白色的瓷砖,偏房则大都是土坯房,低矮破败,风雨侵蚀,显得斑驳沧桑。

在张家口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路边的村落,不论贫富,看起来都很整洁。很多人家都种着花草,显示出主人的生活格调。但是这个村子,似乎脏乱了一些。

2∥

村里一位姓朱的专干接待我们,把我们分别引领到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家里。大家开始和帮扶对象交流,做入户调查。

我的结对帮扶对象左**50出头,在帮扶对象里算是年轻人了。他的父母都健在,都已经80多岁了,患有脑梗。左**前些年离婚,有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了。因为父母年迈多病,他自己又患有肺气肿、高血压,就没有外出打工。平时种些大豆、土豆和莜麦,卖粮贴补家用。

左**头脑很灵光,对政府的帮扶政策非常了解。今年年初,机关曾经派人前来慰问,给他家发了米面油,并且把写有我名字和手机号的联系卡给了他。

离开时,我给他家留下了200元钱,表达一点心意。左**一家人感激万分,执意不要。收下之后,又非要回赠我他家的土特产。

3∥

和村民接触的时间不多,但是耳闻目睹,仍然能明显感觉到贫困群体的卑微和“狡诈”。

这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省、市、县的部门下来,都或多或少的带钱带物,以至于他们形成了一个观念,上面一来人,就意味着要发钱发东西了。

据中巴的司机师傅说,我们离开后,省里来人的消息传播开来。一些村民纷纷聚拢过来,有人探头看到车里空空荡荡,喊一嗓子“他们啥东西都没带”就纷纷走散了。

同车的机关干部讲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有一个妇女跑过来,说自己也是结对帮扶的贫困户,问这次发钱有没有她的份儿(实际上,我们这次入户调查给帮扶户的钱都是自掏腰包)?

这位干部拿出表格一查,发现负责和这位妇女结对帮扶的干部,因为工作关系,已经提前一天到过她家。于是问她:“不是昨天才有人给过你钱吗?”那妇女听了,点头承认,讪讪地走开了。

有的机关干部讲,在路上,就有村民拦住他们,说我比他们(结对帮扶户)还穷,为什么帮他们不帮我?

或许,不应该嘲笑这些村民。贫穷和封闭,限制了他们的眼界,扭曲了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知。

他们变得偏执、怕吃亏、耍小聪明,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奉公守法、忍辱负重、辛勤劳作的一群。

4∥

不公,是村民们反映比较集中的现象。

近年来,党和政府的扶贫力度前所未有,手机的普及让村民很容易就能够了解到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对比自己接触到的现实,心理自然会产生落差。村干部成为各种怨气的焦点。

和村民接触,道听途说了一些信息,因为时间关系,未经核实。

去年,村里向每户收取了650元,用于集资打井,引水入户。机井打在了沟外的村子,两村共用。可是,因为技术论证做的不够,一直没能正常供水。水压小了,沟里的村子不出水;水压大了,沟外的村子水管崩裂。

当初为何不在两个村子分别打井?打井的经费是如何使用的?村民们都无从知晓。现在,他们既吃不上水,又不给退钱,一直也没有人给一个说法。

据村民讲,政府曾经拨款7万元,给两个村子建碾房。可是,碾房建成了,沟外的一个能使,沟里的却成了摆设。而且,按村民的说法,建两个碾房,根本用不到7万元,有7000元就能建得妥妥的。

村里有人有关系的,在城里有房有车,甚至对外放着贷款,仍然是贫困户,而有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却莫名其妙“被脱贫”了。

5

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的干部,其实也面临着一些窘境。

帮扶队和帮扶人员,应当如何定位自己的权利和职能?这些权利和职能,和县乡村原有的组织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帮扶村和帮扶人员来自不同的厅局科室,帮扶工作赋予他们的功能和权利,和他们的身份地位,是不是匹配?

当帮扶队和工会帮扶人员面临具体的问题时,他们应该向谁反映并提出建议,哪些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处理的结果由谁来向老百姓反馈?

帮扶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最终帮扶队和帮扶人员都会离开。这样,老百姓如果真的有委屈,敢于向帮扶队反映真实情况吗?他们会不会担心在帮扶工作完成后,自己会受到打击报复?

所幸,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下发给帮扶人员的材料中,最多的要求是对帮扶对象信息的详细了解和动态掌握。政策越来越贴近实际,越来越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

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变化。

同时,如何最大化地实现帮扶功能,提升帮扶效率?

如何协调各方的关系,让帮扶工作形成合力?

如何杜绝帮扶政策的卡脖、帮扶资金的跑冒滴漏?

如何改进最基层的组织建设,让帮扶成果从根本上实现长效化……

个人感觉,这些都是党和政府部门应当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