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接触股票,是从最近开始。
过去我眼里的股票投资
过去也有接触,但大多都是定性分析,赵老师投资做的不错是依据个人过去打工,后来做风投,现在又创业,多年沉淀。即便没有一套准确、完善的计算体系,经历的多了,根据个人多年历练,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赵老师开课了,虽然我只是听听公开课就已经受益良多。这两三年很多商业思维也都是从赵老师那学到的。
后来也遇到过天天看K线的投资者。前段时间跟同事聊天,说每个月给丈母娘5000块,丈母娘下个月就给1500利息,本金随时可以要回。
“咦,这是做什么每个月能给你这么多回报?”
“炒股呗”
“这样的丈母娘请给我来一打!话说怎么玩能有这么高的收益?”
“短线呗”
“粗略算一下都30%了,唏嘘,巴菲特年化收益才20%多吧”
不禁想到2014/15那两年,刚入社会,市场上创业氛围正浓,股票市场也是起起伏伏,回忆起当时有段时间,早上地铁上谈论的话题,除了股票还是股票。一次无意间听到一位投资客在电话中跟朋友谈刚入十几万就被套牢了,几年的积蓄全被套住了,蓝瘦香菇~后来才知道当时是经历了一波牛市,然后又跌到了低谷。
想想当时的情况,大家都无心工作,上下班的心情都因这红红绿绿跳动的曲线,而随时波动。再看看去年到今年今年三四月的房地产,到如今首富不惜割肉抛掉80%de 主营业务,不禁一阵冷风袭过。
过去的这些只能说让我对投资或者说股票投资,有了一个初步认知,具体怎么操作,无可下手。直到最近跟着师兄读了《巴菲特的护城河》。
这五种护城河就不一一赘述了
如果放在过去,看这类投资理财类书籍,只会让我在个人认知上增长一些新的知识。比如管理是否真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我们经常强调团队的重要性,而一位卓越的管理者管理管理一家没有护城河的企业,与一位平庸的管理者管理一家有护城河的企业相比,如果你是投资者,你会在二者中选择哪一个?
如果是过去,团队多重要啊,没有团队哪来的产品/企业。但作者却不这么认为。
市面上的确有不少背景光鲜却把产品或者创业做的稀烂的团队。打着海龟的名号做着一款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app,却能轻易拿到风投的大笔资金,恣意挥霍;也遇到过为了项目不惜卖血支撑的屌丝创业者,没有对错,没有褒贬,反正有价值的事情,迟早会被市场认可。
就像一个人,或许市场在开始短期内会看你得背景履历,但如果长期不能创造价值,市场也不会为你持续买单。毕竟开出100万的空头支票是随时随地的事,而真金实银拿出100w,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就像一个男人,不断给妹子许诺,却迟迟不能兑现……
尤其对大公司来说,管理团队可以不间断换,但公司本身经营的业务,所在的行业不是想换就能换。
有这样的认知是不是已经很不错了?已经超越了一大波盲目跟风的投资客。
现在我理解的股票投资
具体落到实处,要怎么找到有护城河的好公司呢?
记得分享结束后,师兄还留了作业,通过数据分析量化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有护城河,然后定性判断简单说明下具有何种护城河,是深是浅?
反正上周末捯饬各大数据网站都捯饬了半天,再找到相关数据,然后拿出渣到出翔的excel,比葫芦画瓢的分析了一家公司,结果同行业找的还不对,炸裂!
后来师兄变魔术似的变出一个模型:
1.公司是否有高回报?(连续7年ROE>15%)
2.如果有高回报,是否具备5中护城河中的一种以上?
3.如果有,这种护城河是深还是浅?
完美体验了一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一种回到当年做实验的感觉。
虐,并快乐着。毕竟,至少方向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