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朵朵一岁半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她在小区楼下的石板椅子上跟哥哥姐姐玩石头,两个哥哥姐姐大概四、五岁左右的样子。
哥哥姐姐把小石头从地上捡起来放在一堆,然后很认真地在给石头堆各种各样的形状,朵朵就坐在他们的俩旁边,她也捡了一堆石头在玩。
突然我听到小哥哥很大声说了一句:“唉呀,你不要拿我们的石头,这是我们的,你玩你自己的嘛!”
我看了一下,发现朵朵从哥哥那边拿了一块石头,听到哥哥很大声地说话,脸上还一副懵懵的表情。
我连忙凑过去说:“小哥哥对不起啊,妹妹不知道这是你的石头,妹妹错了,我。。。”
当我说到这个“错”字的时候,后面就没有继续说了。
因为,我问了自己一句:妹妹真的错了么?
是的,在那个当下,我无觉知地把孩子的行为贴上了“对”与“错”的标签,而看不到孩子行为后面的正向意图和需求了,而这个无关对错。
对于一岁半的女儿来说,我有开始给她讲一些物权规则意识了,比如说这个是朵朵的东西,这个是姐姐/哥哥的东西,如果想玩的话要经过对方同意。
现实情况是:对于一岁多的孩子,她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来慢慢掌握这个概念。甚至,在那个当下,女儿完全不知道这两堆放得那么近的石头有什么区别,分别是属于谁跟谁的。所以,在这样的认知范围内,妹妹拿了对方的石头也是正常不过的,这个,有错吗?
当我们习惯把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定义为“你错了”、“没有礼貌”、“野蛮”、“小气”、“胆小”、“怪毛病”。。。
请问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真的有在看见孩子吗?我们有去学习如何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感受和需求吗?
如何看见?
一个被说“你做错了”的孩子,很可能他的内在也是不知所措的,因为没有人去引导他如何做,或者给于他足够的练习时间来掌握,他需要被认可。
一个被说“没有礼貌”的孩子,很可能觉得挺受委屈的,因为在那个当下他正玩得起劲,忘了给经过的阿姨打声招呼,又或许他内在还没有准备好很热情地去接待一些人事物,他渴望被理解。
一个被骂“小气”的孩子,很可能觉得很受伤,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让自己的玩具跟别人分享,他确实还不愿意,因为这个是他的玩具,他渴望我们可以尊重他的选择。
一个被指责“胆小”的孩子,很可能觉得害怕,因为他的内在缺乏安全感和足够多的能量让他去尝试一件新事物,他需要得到家人更多的接纳和鼓励,甚至爱和陪伴。
一个被嘲笑有“怪毛病”的孩子,内在肯定很恐惧,因为周围有太多否定的声音让他不知所措,他需要被倾听、安抚和陪伴。
。。。
你知道一个孩子最怕的事情是什么吗?是明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在他面前,却看不见他,看不见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这个有着自己内在感受和需求的孩子。
一心却在想着:这个孩子为什么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关于看见孩子,我想我们真的可以做点什么。
或许,我们可以一起读读下面的诗文,寻找属于你的答案。
附文:
《真爱的发生》
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
你就没有看见孩子;
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
你就开始看孩子了;
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时,
你就真的看见孩子了。
透过你的心看见了孩子的心,
这是你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
爱就发生了,并开始在亲子间流动,
和谐而暖人!
这就是真爱你的孩子。
红贤Holly ,美国GTI认证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微信公众号:PETho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