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带领新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但我们现在面临新的三座大山:减肥,英语和写作。
我已推翻了第一座大山。从210斤减到最低145斤,并且保持体重稳定,三年没有反弹,你可以翻看以前的文章看看,或有机会再与你聊聊减肥这些事。
第二个难题,英语。多少人在煎熬,比在但丁《神曲》中的炼狱还要煎熬,但你不是孤独的,僵老湿也在这里,而且更悲催的,僵尸说话本来就不行,说英语更是难上加难。
第三个难题,写作。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有那么多天才的作家,但传授写作技巧的好作品寥寥无几,好像写作是天成的,离我们普通人很远。所以,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给予自己信心,将写作从圣女拉到面前,成为摸得到的佳人。平克在《写作风格的意识》第一篇中,为我们树立了信心。
写作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练习掌握的一种技能。王尔德写道:教育是令人钦佩的,但最好能时常记住,没有一样值得知道的事情是经教导而获得的。但平克发表的不同的意见,只要我们多读优秀的作品,按照下面的几种方向去体味,去练习,去培养你的耳感,就可以称为合格的写手,进一步成为称职的,甚至优秀的作家。
成为一个好的作者,先做一个好的读者。作者的写作技巧来自发掘好文章的例子,品味它并做出逆向工程。你可以多看看经典的文章,在此建议多读些获得布克奖的作品,这是目前英语界顶级的文学奖项。
什么是耳感?好的作家是热切的读者,他们吸收存储大量字词、成语、语句结构、比喻和修辞技巧,对于这些元素怎样协调、怎样冲突,也有敏锐的触觉,这就是一位技巧熟练的作家那种那一捉摸的“耳感”。就像打篮球的时候,有的人会说:今天手感真好,怎么投篮都进。这个手感就是耳感,无法描述,但通过练习,是可以掌握的一种,将各个要素融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的高阶技能。
在我们准备成为好的作者或读者前,调整心态是必要的。
一个初怀抱负的作家,假如认为学习写作就犹如在一个新兵训练营中为一个突破障碍课程讨价还价,每走出错误的一步就被军官喝骂一番,那他是值得原谅的。但为什么不把写作学习视为掌握技巧的赏心乐事,像烹饪或摄影?锻炼这种技巧至完美,是毕生的志业,错误也是必经之路。当你力求精进之际,修习可以带来知识,练习可以给你磨练,但你首先要从大师的最佳作品中唤起乐趣,燃起欲望朝着他们的卓越表现逼近。
调整好心态之后,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读好的作品?
仔细品味作品所呈现的各种感觉。文字通过你的大脑转化为视觉,听觉等。视觉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显示,人脑活动总量的近2/3都用于支持视觉功能。大约1/3的脑部神经元专门处理视觉信息,还有1/3的神经元同时处理视觉和听觉等感官信息,最后1/3的神经元处理剩下的各类信息。所以,一个好的作品,就是一场视听盛宴。文章主要呈现的感觉就是视觉和听觉,视觉一般占70%,听觉一般占25%,剩下是其他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重要概念----音义联觉。就是通过文字,唤起人的其他的感觉。比如解作“犀利”的词语念作“犀利”;“撩人”一词念起来时,嘴唇和舌头就有一种撩撩欲动的感觉;“麻麻痒痒”念起来也让舌头有点又麻又痒的感觉,也带给耳朵一个顽皮字词的那种不经意而又挥之不去的反反复复的感觉。
除了呈现感觉,还要避免陈词滥调。人是喜新厌旧的,是好奇的,这是进化的推动力。而陈词滥调,比如“非常多”,不如用“阿拉伯的滚滚黄沙”那么多,避免读者昏昏欲睡。所以在文章中,要保持清新的词语,不断唤起读者的注意。这个本质其实就是距离产生美,距离太近,只看到丑,距离太远,只有恐惧。
平克在第一篇最后总结了如下几点写作要素:
(1)坚持用清新的字词和具体的意向,而弃用耳熟能详的用语和抽象的概述;
(2)专注于读者视线的亮点以及他们注视的目标;
(3)在简单的名词和动词构成的背景之上,明智而审慎地插入不寻常的字词或惯用语;
(4)排比句的使用;
(5)偶尔营造惊奇;
(6)呈现生动的细节,而省却直接袒露的陈述;
(7)使用与意义及气氛呼应的戒律和音效。
这些要素主要是告诉你如何呈现视觉和听觉的空间,并避免陈词滥调。名词加动词就可以刻画出最基本的画面,比用抽象的形容词效果好很多,如“目瞪口呆”代替“难以置信”;描述细节代替平铺直叙,如“照片中,他戴着红袖章,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代替“褪色的老照片”这种陈词滥调;运用具体的词语描写,如一个小女孩在吃西瓜,“一大块西瓜——她看起来正挣扎着让它跟自己嘴巴的小“O”形相交”。
如此种种,主要是告诉你怎么去培养耳感,对于怎么办,生成清单即可,你可以查阅清单。
平克给我们这些有抱负的作者以信心,写作虽然是难题,但并非没办法攻克,多读,多感觉,加上多写,即使不能成为特级厨师,开米其林饭店,但成为大厨,当个星级宾馆的一把手还是没问题的。
现在,马上,读起来,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