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了几个14岁孩子的个案,基本上都是没有学习动力、不上学、沉迷手机、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出房门、与父母零沟通,甚至自残、想自杀的情况,这些问题好像集中出现在14岁(初二)左右的年纪,让父母亲感到非常头疼、无奈甚至绝望。几位妈妈都难以置信地问我:“我从小养大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了?”
怎么可能是“突然”变成这样的呢?虽然青春期确实存在生理上激素分泌导致的情绪不稳定,以及身体发育日渐成熟与心理发育没跟上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但孩子成长本身并不会导致这些棘手问题的出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日积月累的点点滴滴情绪只不过在14岁的节骨眼上集中爆发了。根源还是在父母身上,更确切说,可能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甚至父母的自我关系出了问题。
先说说最表浅的问题吧。1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保安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他们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容易自我定位不清晰。我们常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无非是在寻找真实的自己,摆脱父母的束缚,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一个无法通过叛逆挣脱父母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活自己。在这个迷茫的时刻,往往最需要父母的支持、信任、智慧的爱和适当的引导,可父母给到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最常见的一种,中国强权式的家庭氛围,父母控制、高要求、总是对孩子命令、唠叨、指责、惩罚、羞辱、比较,还觉得自己这么做天经地义,没有任何问题,或者认为自己并不是这样的父母,自己已经够开明了。举个最普遍的例子,关于手机的使用。手机,或许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孩子小时候,父母亲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饭,或者更顺利地把饭喂进嘴里,就开始允许孩子吃饭时看手机。当孩子长大一点,需要父母陪玩的时候,父母为了省事或忙于工作,也允许孩子玩手机游戏。等孩子再大一些,父母给孩子买了自己的手机,却不懂如何与孩子讨论约定使用手机的规则,自己高兴的时候就允许孩子随便玩手机,不高兴时就强制没收、断网,还义正严辞地说是因为孩子不自觉,一玩手机就不睡觉、不写作业、不上学、不出门,仿佛手机就是孩子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手机何其无辜啊!
我倒觉得,手机非但不是孩子问题的源头,反而是孩子情绪的宣泄出口。孩子需要乐趣,你不好玩,手机短视频好玩;孩子需要理解,你不理解,手机里的小伙伴才理解;孩子需要肯定与成就感,在学校和家里都得不到,手机游戏里能得到;孩子压力太大了,你不懂如何疏导还反给孩子施压,手机就成了孩子释放压力或逃避现实的唯一通道。家长看不到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只懂得简单粗暴地怪罪手机,视手机如洪水猛兽,然后没收手机,生硬地切断孩子的精神食粮。无怪乎一位妈妈告诉我:“当我没收孩子的手机,孩子竟然威胁我3分钟内把手机还他,否则就跳楼。”请问,是谁亲手把孩子推向手机、交给手机,然后又想残忍地夺走手机的?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操控,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可是,只有信任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父母一方面不懂孩子、不会沟通,一方面又喜欢以爱为名操控孩子,认为“我不管他就完蛋了”,可真相却是,你再这么管下去,孩子就真完蛋了。
那怎么办呢?说来话长,我准备要下动车了,下次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