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小朋友过来说说对《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受

今天看完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其实没咋看懂但就是觉得写得特别恢宏,很多内容,我知道有隐喻但又有点说不出。

刚刚看了看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一下子有了被点通的感觉,但其实也并没有很理解。毕竟本人今年十三岁,爱情是什么根本没有概念,对当时俄国社会也不了解(甚至还没系统学习世界史)。

剧情主要分为两条爱情线。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断绝往来,为了自由的爱,成为了伏伦斯基的情妇,但两人点爱情像烟花,灿烂但短暂。后来两人对对方都有些厌倦,安娜卧轨自杀。另外一条听上去就好多了,乡下小地主列文喜欢贵族少女吉娣,两人的爱情细水长流,虽然相处磕磕绊绊,但因为有爱支撑,所以相较而言非常幸福。

当时看书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安娜出场,简直惊为天人。安娜情商很高,很聪明,外貌也极其出众,谈吐举止不凡,并且来自贵族家庭,可以说是一位被敬仰尊重的优秀女性。这样有魅力,生气勃勃的安娜让我特别喜欢。后来她由于实在无法忍受自己的丈夫冷冰冰的官僚气质,渴望得到爱情,于是成为了一名年轻帅气的军官,伏伦斯基的情妇。这段时期,其实我也非常欣赏安娜,因为她敢于打破世俗的约束,而且勇敢地追逐自己的内心,虽然受到整个社交圈的敌视依然不为所动,很坚强。

但是慢慢的,安娜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丈夫,孩子,名誉,只拥有爱情。如果连伏伦斯基的爱情也无法得到,她便一无所有。所以她想尽办法用情网束缚住伏伦斯基(偏偏这人骨子里是个自私的花花公子),想尽办法讨好他。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情绪也逐渐不稳定,相互猜忌疏远。后来,安娜觉得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于是为了让伏伦斯基后悔,她选择卧轨自杀。伏伦斯基的确如她所愿,痛不欲生,参加了志愿军上了前线(但谁知道他过一段时间会不会把安娜的死淡忘呢?)。

安娜最经典的台词便是“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爱情,我需要生活。”安娜追求自由。她自身明明那么优秀,却最后依然被自己抛弃,被自己爱过的人抛弃(从结果上而言的确如此)。感觉安娜从一个束缚中挣脱,但被社会所逼,又陷入另一个桎梏。

安娜前后期的转变因素,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她把伏伦斯基的爱情看得太重。安娜当时甚至一天换好几次衣服,只为了博得伏伦斯基的注意。她会因为伏伦斯基一天不归而感到十分生气,动不动就怀疑伏伦斯基变心。如果安娜不去刻意讨好他,用各种手段束缚他,活得更加自爱自重一些,她会更有魅力。至少这一点警醒了我。一个人的魅力在于,ta是否敢于做自己,而不是为自己包裹上各种人设,刻意为了一个目的去社交,去拉拢他人。

反观另一条爱情线,吉娣和列文磕磕绊绊,朴实无华的爱情反而更加温馨。无需那么轰轰烈烈,细水长流,依然是幸福所在。

放一句被誉为经典的名句,出自这本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写了一千多字才发现,好像这些字数根本根本不够抒发我对这本书的看法。这本书对当时俄国社会变革的隐喻被誉为巅峰。虽然我完全不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但也能看出安娜对悲剧是当时病态社会的产物。可以感受到,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粒沙,时代的洪流影响了千家万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