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计划第十三周

01 何谓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虽然已经为一些人所熟知,但仍有很多人对它尚不了解。那我先用一点时间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由东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BBC曾播出一期颇有影响的节目,介绍学习障碍儿童通过思维导图发生很大转变的故事。这期节目使思维导图广为人知。
思维导图本是为了提高记忆力而创造出来的,而如今,随着它在全球的普及和适用人群的不断扩大,其用法已远远超出了创始人的预想,成了真正的“大脑使用说明书”。
制作思维导图是将画在中央的主题逐渐细化分解的过程。先把从主题延伸出的主支分解成中等细的线条,再把每根线条继续分解成细线,然后再把它们分解得更细……制作思维导图就是分解步骤的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透彻地分析一个主题。不仅如此,把所有内容都画在一张纸上,可以纵观全局,还能注意到信息之间的联系。
本书作者矢岛美由希是一名来自日本的思维导图培训师。在她接受博赞先生的培训师指导时,和她同班的全是埋头于事业的职场精英,这让当时还在公立保育所当保育员的她很是震惊,也深感不安。但她在培训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能学会思维导图的不只有职场人士,主妇和孩子也可以在快乐学习中掌握思维导图。”
的确,我们习惯于认为思维导图更适用于商界和学界,然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把这种工具积极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具体说来,比如用思维导图制定旅行计划、开家庭会议、列购物清单、制作日程安排表……而这些也使本书不同于其他着重讲解方法技巧的思维导图书籍,这本书没有那么多的“干货”,而是用大量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让读者们看到思维导图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
02 整理大脑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常被拿来和分项列表作对比。二者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记述,但结果大不相同。思维导图的第一个优点就是便于补充。如果用的是分项列表或是线性记录方式,再补充内容就会很凌乱,也会让人的关注点无法集中在内容本身上。其次,“延伸分支”的动作会使人下意识去思考“下面会出现什么内容”,因此有助于想起遗忘的事项或想出新点子。因此,用线条将浮现在脑海中的事物连在一起可以激发思维,从而减少疏漏。
看一看画好的思维导图,我们就会发现,脑子里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都被井然有序地整理在了纸上。主题画在中央,从中延伸出的粗线上记录着重要的信息;粗线上又分出线条,记录着更为具体的内容。要素在“线条”的作用下自动进行了分类。思维导图替我们理清了脑内信息。
这里举一个利用思维导图应对紧急情况的例子。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大地震,住在宫城县的A先生一家受到了巨大影响,家中一片狼藉,全家人一筹莫展,不知该如何是好。灾情稳定下来后,他们找来了白纸和圆珠笔,从“衣”“食”“住”三个方面思考了眼下的局面和行动计划,仔细斟酌家用和储备,以精简生活为目标下了很多工夫。他们把思维导图贴在墙上,在生活中随时拿来参考。利用导图把握全局、清楚该做什么,人就能冷静下来应对紧急情况。
03 用于沟通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也能用作沟通工具,这一点让我大开眼界,我想许多读者也会有这种感觉吧。那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1、用思维导图“了解人”
我们在观察一个人时会从外表、谈话方式、行为举止等方面去了解他,思维导图也是了解一个人的窗口。整体的风格、细节的画法和描绘内容会透露出创作者的特征。例如从线条(分支)的画法可以看出性格倾向,线条的粗细代表观点的强弱,长度代表决策能力和利落程度,而线的弧度往往反映了情绪的波动性。
作者在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深以为然:“只要准确了解对方,就能将自己想表达的信息迅速精准地传达给对方,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另一方面,就算对方没有说明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我们也能用思维导图进行事先预测并加以应对,以发挥对方的强项,弥补对方的弱项。”
2、用思维导图相互理解
对于相互理解并相互尊重的沟通而言,与对方感同身受是重要的前提。用思维导图进行问答就能防止自己将主张强加于人,也创造了一种倾听他人发言的氛围,将全过程记录在思维导图上,也便于随时俯瞰对话的全貌。
认识到彼此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沟通也就变得舒畅惬意。而第一步就是用思维导图了解彼此在前提条件上的不同。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非一件坏事,而同时听取对方意见并找出双方的共同之处,使沟通顺利进行下去,这便是思维导图这种工具的优势。
这里再举一个用思维导图消除育儿困惑的小例子。一对夫妻的孩子刚六个月大,妻子对育儿感到非常不安。丈夫认为:“孩子出生后,妻子很怕育儿方法不科学,变得有些神经质。我要少插手,尽量让她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抚养孩子。”于是很少干预妻子。另一方面,妻子却觉得很不满:“孩子出生后,丈夫总是希望我做一个理想中的母亲。我想继续维持二人世界时的温馨甜蜜,同时体验育儿的乐趣,两个人一起商量把孩子养育成什么样的人,可他却让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好像放弃了做父亲和做丈夫的责任。”后来在本书作者的指导下,夫妻二人一起画了思维导图,了解了彼此想做的事和希望对方做的事,顺利地消除了育儿中的不安。
我们在和身边人沟通时,不妨也试一试利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用真正理解与认真倾听来缔造零误会的优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