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整整三周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最好的告别》,受益匪浅。
作者阿图·葛文德是印裔美国人,是一名医生。他选择了常人不愿意面对的话题——衰老和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各种不足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以一系列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案例,对“辅助生活”、“善终服务”、“生前预嘱”的理念作了详尽的说明,给读者许多有益的启迪。使我们懂得,如何减轻衰老和疾病带来的痛苦,如何使生命最后的时光有意义,如何和家人、和世界say goodbye。
一旦人们拥有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拥抱新生活。
“新生活”的结果就是,人类越来越孤独,大多数人只能在养老院度过晚年。今天早上妈妈跟我们讲述了她去养老院看望一个老朋友的情形。她说,那里的老人有的已经不能自理,有的虽然没什么严重的病痛,却无精打采,如同行尸走肉,面无表情,冷漠麻木。而她的那位老朋友,像被遗弃的孩子,含着热泪对妈妈说,她想回家。不用人照顾,她要回家种菜。听得妈妈也满心酸楚。我从她的话语神情看到,她对养老院的恐惧和抗拒。
大多数人仍然觉得,作为度过生命最后一程的地方,老人院是恐怖的、孤寂的、可憎的。
恐怕也不仅仅是“觉得”,毫无疑问,老人抗拒养老院,是因为人们到了衰老、病弱的时候,不仅需要专业的护理,清洁的环境和高档的设施,最需要的是关爱,理解和陪伴,是情感的依靠,而这种需要是所有的养老院都不可能给予的。老人离开家庭,离开家人,在陌生的养老院生活,接受陌生的工作人员的程式化的护理,这不能不让人倍感辛酸!
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
当一个人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每天被病痛折磨,活着,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成为一种负累,却仍然对生命充满眷恋,在他们内心深处,最难舍弃的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
这个观点很有趣。人生重心的选择看上去和年龄有关,实际上却是价值观念的问题。每个人在弥留之际最看重的大约都是亲情,是平淡生活中那些细小的温情。
她的父亲加里和她的双胞胎姐姐艾米丽仍然怀着治愈的希望。他们觉得,医生们看得还不够仔细。加里说:“我就不相信没有办法。”对于里奇,萨拉的病让他觉得迷惘:“我们有了孩子,我们还很年轻。这太令人震惊、太奇怪了。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停止治疗的话题。”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通病。至亲至爱的人得了绝症,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治好他!找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努力讨好医生,希望他们能尽心尽力,用最好最贵的药,四处打听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知道病人时日无多,但不愿意面对死亡,绝望地盼望着奇迹。病人也一样不甘心,一面强打精神顽强地抗争,一面不可抑制深深地绝望。面对死亡,没有人能从容冷静,没有人能平静坦然。绝大多数人走的都很仓促,家人和他自己都没能做好准备,就必须接受现实。
《圣经·传道书》中说的‘生有时,死有时’——当我活到头的时候,我希望能平静地面对生命的终点,并且是以我自己选择的方式。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更喜欢这种更富战斗性的观点,即死亡是最终的敌人——我觉得那些对光的熄灭愤怒不已的人没什么好责备的。”
平静接受还是斗争到最后一刻,选择无所谓对错,但需要勇气和智慧。医生一般把选择权交给病人和家属,只提供相关资讯。那些模棱两可的预测性判断,往往使病人和家属陷入恐慌和迷茫。
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我们根本是在缩短、恶化余下的时间,可是这个事实好像并没引起什么注意。
不然怎么办呢?放弃治疗?我有一个同事的婆婆,年近90,因为一次感冒引发肺炎,之后陷入昏迷。从住进ICU时,医生就明确地告诉她的家人,因为年迈体衰,她康复的可能性为零。但家人不肯放弃,妈妈生病了,怎么可能不治疗就让她去死?那不是太不孝、太残忍了吗?于是,尽管她再没有醒过来和家人说过话,全身插满管子,仍然在ICU病房住了好几个月后才离去。你能说她的儿女们有错吗?
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这不是什么禅意,而是一个讽刺。
“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这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可是我们常常会期望更多的明天。为了延续生命,我们宁愿受苦。受很多苦。
我们从医者的责任,是按照人类本来的样子对待病人。人只能死一次,他们没有经验可资借鉴。他们需要医生和护士同他们进行艰难的谈话并将看到的情况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为后果做好准备,帮助他们摆脱那种好像被丢进仓库一样被人遗忘的状况——没人喜欢那种境遇。
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病人和家属最有利的建议,并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接受现实。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回忆起父亲最后的日子,痛悔交加。毫无疑问,当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时,我们全家都乱了阵脚。病情发展迅速,疼痛的折磨,痛苦的治疗,他强烈的求生欲望,还有巨额的治疗费用……所有的一切,几乎让人崩溃。我们没能给他以平静,虽然我们日夜守护在病床前,但并没有给他真正意义上的陪伴。父亲是在从医院回家的途中离去的,那时的他已经深度昏迷。
如果早一点读到这本书,我或许可以给父亲更好的帮助。至少,我会和他一起做出选择。我们或许可以有一段更有意义的回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有痛苦和后悔。
接受个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
没错,这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这个过程很可能至死都不能完成。其实不必等到衰老、生病的时候才开始面对,所有人,应该早一些了解,人的必死性,医学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学会面对衰老和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
感谢阿图·葛文德,带给我们的这本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