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忙忙叨叨,注意力也在刀光剑影中不自觉地流失了。——大栗致自己
《注意力商人》这本书的作者是吴修铭,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院教授。吴修铭曾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50位科学和技术领袖之一,还参选过纽约副州长。
争夺注意力是一切商业活动最底层的逻辑,只有理解了商家怎么争夺注意力,你才能抓住现代商业竞争的本质。
我之前已经知道了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那么碎片化时代的我们,是如何被一些我们看不见的信息所分割的呢?
人的注意力有两个特点:
第一,你任何时候都在花费注意力,不用在这里就用在那里,随时产生随时花掉,既不能关闭也不能攒起来。所以商家要争夺你的注意力,是有充分机会的。
第二,人的大脑还非常善于忽略信息。实际接收到的信息中绝大部分都被忽略掉了,越常见的,越容易忽略。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仅仅拿信息轰炸读者,是争夺不来注意力的。
做报纸的人,可以不挣读者的钱,将售价压到最低,先把发行量做上去,然后靠广告赚钱。现在的很多自媒体平台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而说实话,牢牢地锁住读者和观众听众,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必须保持一定的新鲜度,才会让读者产生认同感和忠诚度。不过书里面提到的是,让新闻往越来越“低俗”的方向走,这是最直接的有效办法。
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中的广告创意,从十多年生硬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个广告是我当时最无可奈何的广告。一方面,它是从负面反馈给了观众,让观众因为厌烦情绪产生了深刻印象以及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到现在的那些广告文案都已经拍成一微故事形式,需要激发人们的潜意识。
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情中插播的广告什么啊,其实就是媒体、广告主和观众的三方博弈过程。媒体收割观众的注意力,一旦引起反感,也就是导致观众的反抗,广告主们就会进行改良。
互联网时代,注意力争夺战升级。之前的直播又让媒体们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或者每日推送的新闻,都在换时间段收割观众的注意力。
从之前的博客、微博到现在的公众号、头条等等,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变革。每次出现新的技术,注意力商人就要探索新的开采注意力的手段。
有的平台是你看了什么,它就给你推什么。或者你搜索了什么,他就给你推什么。这些都是争夺我们注意力的新手段。
在这个再小的个人也是一个品牌的互联网新时代,普通人也可以做注意力商人。你就是用自己的个人形象或者个人魅力参与的注意力争夺战场。
说到底,注意力争夺战其实是资源的稀缺,而这种稀缺在心理上是不会被填满的。所以未来会更加白热化。只有自己管好自己的注意力,把更多注意力投放在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上来,那么就是值得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