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有时候当孩子出现一种行为,我们会特别愤怒、情绪怎么也下不来,我们没办法跟孩子沟通,看见孩子在伤心委屈,我们也很心疼。意识上明白当下我们需要安抚孩子、抱抱他;但在行为上却怎么都做不到,这其实是心理上的不可及。
我们会认为自己没耐心、会爆,其实是因为孩子当下的行为状态,激起了我们内心的创伤。那个时候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愤怒。
比如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孩子被欺负、被孤立,我们会觉得特别愤怒,甚至在心疼孩子的同时还会再次批评孩子,“你为啥不打回去?!”。这会让孩子遭受双重创伤,他会觉得孤独。这其实是因为看到孩子的状态,触发到了我们内心的创伤和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幼时被抛弃被欺负经历的一个投射,我们愤怒的底层是悲伤,悲伤再往深里,其实是当时无能为力弱小的自己。
听到这里,觉得跟最近在读的《正念教养》里的理论不谋而合,我们觉得孩子吃亏了、我们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了,其实都是触发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创伤,激活了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和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旧有模式。
这个时刻其实是个觉察自己的好时机,我们需要觉察到:
1.自己的创伤是什么
2.激起我们创伤的人和行为是什么
3.看见自己:原来我是一个这样的人
4.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启动开关和关闭按钮是什么?比如可以找自己走开
当内心的创伤被疗愈的时候,我们才不会被孩子的状态激发,我们才会情绪平稳,有耐心。
比如我自己,我儿子很容易能触发到我的行为就是:当我不满足他的时候他会大哭大闹,而不想办法说服我。这大概是因为,我小时候也特别爱哭,而当我在哭的时候,我的妈妈是厌烦的,甚至是威胁恐吓我不要再哭了。身为人母之后的我,已经完全体会和理解到妈妈当时的辛苦和不易,甚至从小时候更爱爸爸慢慢变成了如今更心疼妈妈。说到这里,我是泪流满面的,特别特别心疼我的妈妈。
但因为童年的我在哭的时候没有被好好的安抚过看见过,我便把妈妈对待我模式带继给了我的儿子,我不自觉的继承了妈妈对待我哭的模式;甚至在潜意识里,我也是不喜欢当时爱哭的自己的。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会看见我自己:原来我是一个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哭闹的妈妈。那么在我儿子哭到我快受不了的时候,我可以留下一句话:妈妈知道你很想干嘛,但是妈妈现在没办法满足你,妈妈现在情绪也需要平复下,所以我先离开5分钟,等你哭好了再过来找妈妈聊聊。先把自己隔离开,避免爆炸伤及无辜的孩子,哈哈哈哈!等到自己平静一下,或者孩子哭好了主动过来,我们再复盘好好聊聊。
事后,我们需要跟孩子进行沟通,那语言沟通的底层逻辑就是:只要我们站对了位置,话自然就说对了。
我们说话是要想着说的,话出口之前,要先在脑海里过一过。
创伤经历的本质是恐惧与孤独。
什么是孤独?
孤独就是没有人把你的想法和感受放在心里,核心是情绪上的孤独感,独自面对痛苦的体验。还有一层,是我们自己感觉,是我们的个人感受。
当你感觉受伤孤独的时候,可以想象在一片森林中,一只动物受伤了在孤独的舔着伤口,出现在你脑海里的这只动物是什么?是柔弱的兔子和羊,是聪慧而敏感的鹿,是呆萌傲娇的猫,是灵动调皮的小猴子,是急躁的大猴子,是机灵安静的小松鼠,呆萌的小老虎,还是守护森林的大狮子(护短),狡黠狐媚的狐狸,孤独的狼?
你所能看到的动物,其实就是你的动物子人格。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你的经历和成长而改变。
再回到昨天的案例:高三孩子在妈妈来校看望自己的时候,提出想要出去走走,妈妈因为担心安全和随便请假成习惯,所以拒绝了孩子。而在妈妈回去之后给孩子打电话听到孩子在哭,才做出反应说不然就出来转转,但孩子拒绝了。
妈妈本身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离婚,心里觉得愧对孩子,而妈妈自己读初中时父亲去世,父爱是有缺失的,这是妈妈的创伤。
复盘:
1.这两天妈妈想了想,那天没有理解你的感受,就是当你表达想要出去转转的时候,我没有理解到你,你能不能再跟妈妈说一下当时你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时间:这两天;
态度上:这件事是在妈妈心里的;
情感上:你也是在我心里的)
(重复说明就是当你表达想要出去转转这句话,是把孩子带入到当时的情景,让他当时的心理感受再次呈现,让他把当时的感受再说一遍。)
2.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妈妈是要给你道歉的。我反思了,在当时你说这个话的时候,没有理解到你的感受。如果当时妈妈能理解的话,我是应该回来,然后给你请假带你出去转转的。
(是否道歉,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孩子内心的成长。)
3.妈妈当时就是因为担心安全的问题,那个当下妈妈跟内心的恐惧站在了一起。这个恐惧是因为:你在妈妈心里太重要了!有些事情是不能发生的。因为这歌恐惧,妈妈在那个时候忽视了你的感受,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讲有利的表达,不要讲妈妈的投射。所以要讲 “妈妈当时就是因为担心这个安全的问题”,千万不能说 “我担心你没事乱请假” 这样的废话,那样会让孩子产生-原来在妈妈心里我是一个不自律的孩子 这样的负面情绪。我们可以很真诚,但真诚不代表实话实说,那是缺心眼。说话是要想着说的,说有用的话)
(有些事情是不能发生的:缅北被噶了腰子、黑煤窑,妈妈光想想就头皮发麻,我心里特别特别恐惧)
(从时间上、态度上、情感上跟孩子描述了尽管这几天没有见到,但妈妈也有所思所想)
4.当你后来又打电话哭的时候,妈妈心里特别的难过,才意识到校园已经盛不下你的压力,你已经在里面待不下了,这是妈妈这两天对这件事情的反思!
5.做约定,制定开关,调整到同频状态:
孩子,我们做个约定,以后当你感觉受不了,提出来但被妈妈拒绝的时候,你一定要认真再说一遍:我此刻真的已经受不了了!然后我接收到你的信号不管是什么事,都会来帮助和支持你的!
(没有两个人是百分百的理解对方的,情绪的敏感度低,是因为情感的浓度太高,得要等到孩子又哭又闹我们才能有所反应。
这个约定会有效的把两个人拉至同频,是在提高我们的敏感度,不必等孩子那么难受我们才有所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捕捉到他的信息;同时,这也是在教孩子明确清晰的表达情绪。)
总结:
说话——是要想着说的,要说有用的话。说的过程中,从时间上、态度上、情感上去阐述。
核心:是让对方知道—你在我心里太重要了!
方法:做一个约定。
6.我们本应该用双圈理论,跟孩子站在一起,但我们没有,却选择了跟自己的焦虑站在了一起,一个是上面讲的跟妈妈自己的情绪感知力有关,另一个就是跟开始说的内心的创伤有关。
当我们带着创伤坚强孤独的迎风而上的时候,是无瑕顾及到身后的孩子的,也无法恰到好处的评估自己。
娅俪老师真是在疗愈我们,她没有告诉我们对孩子暴脾气会给孩子带来怎样怎样的负面影响,因为太多的妈妈不需要任何人告诉她,她自己就已经在极度后悔和自责了。娅俪老师用自己的经历温暖的告诉我们,不需要自责,她娓娓道来的带着我们看见自己内心的小孩儿,看见曾经无助的我们,看见我们想要做一个好妈妈但却无能为力,她像我们希望成为的妈妈一样,爱护着、守护着、牵引着我们,她拥抱着我们拍着我们:不要怕,我们一起走。
爱我的妈妈,爱娅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