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翻翻阿城的《棋王》,一口气读完,好似下了一盘厮杀紧咬的棋,尘埃落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突然就懈下来,像鼓鼓囊囊的布袋子,一下子现出好多褶子,但松下来后,感觉能装好多东西,在心里。
先说说阿城的文字,都是平实朴素的字句,丝毫寻不到一点迤逦,有点冲淡,却干净,透着力度的风骨,摘几段品味一下。
小说一开篇:“车站是乱的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毛主席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
王一生(棋王)和脚卵对棋:“油灯下,王一生抱了双膝,锁骨后陷下两个深窝,盯着油灯,时不时拍一下身上的蚊虫。脚卵两条长腿抵在胸口,一只大手将整个儿脸遮了,另一只大手飞快地将指头捏来弄去。”;王一生告别众人:“王一生整了整书包儿,就急急地顺公路走了,脚下扬起细土,衣裳晃来晃去,裤管儿前后荡着,像是没有屁股。”
小说这样结尾:“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掮着柴禾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每一句都精雕细琢,常常叫人喘不过气来,往往不知所云。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无时不刻不糊涂会叫人烦。
提一嘴《棋王》的故事:在中国上山下乡知青时代,年轻人都吃不饱,不但在肚子上,还有在头脑上。“我”在火车上认识了王一生,见识了其棋呆、棋痴乃至成棋王的风采,小说描述其在火车上与人下棋、在公社与脚卵下棋、在县城棋场同时与八人对棋的三个场景。
阿城的棋王,在官方认证体系里,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人物,藏于芸芸众生,似荒野中的一株奇草,在野草中蓬勃生长,粗糙砂砾的土壤给予它充足的养分。这株奇草游走江湖,寄情古意,跟着民间各种野路子师傅学棋,见人就下,见棋就琢。在那个精神物质双匮乏的时代,理想让人憧憬,给人激情,棋可算是理想的载体,人浸泡在里面,就能脱离琐碎、匮乏的当下。生活太具体了,具体到让人很多时候拿它没有办法,但入了棋局,下棋之人可以让棋子在棋盘行走自如,胸怀若谷,布局天下,畅快又痛快,可叫人忘了具体又无奈的生活。
【备注:插图是各时期的《棋王》书籍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