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稿图书馆》:到了巴黎,我会吃牡蛎,我也会想你

当一个真正的天才出现在尘世中时,笨蛋们都会联合起来攻击他,由此你可以将他辨认出来。                                                                 

                              ——乔纳森·斯威夫特

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横空出世时就能被众人认可是非常幸运的,而事实确是少之又少。能写出特别东西的人身上总是带着异于常人的特质,而普罗大众面对这样的特质,只会避而远之。一部著作的诞生必然经历坎坷,不管是创作还是出版,或是得到大家的认可,有时候书后面的故事甚至比书中的故事更为精彩。

说起退稿,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2015年布克奖得主马龙·詹姆斯的处女作《约翰·克劳之恶》(John Crow's Devil,2005)的问世辗转千回,曾在出版前被退稿70次。如今人尽皆知的作家路遥在写完日后将成为人生必读的经典著作《平凡的世界》后,被退稿3次才顺利发表。1929年诺奖得主托马斯·曼将《布登勃洛克一家》(Buddenbrooks,1901)投稿以后,却收到了这样退稿信:

“仅仅就是作者用毫无意义的风格描写毫无意义的人物的毫无意义的故事的两本厚书而已。”

只是有些人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幸运之神降临,给了他一次机会。而大多数的作品可能就被历史厚厚的尘埃掩埋起来了。那些被退的稿件还有什么用处呢,它们应该被放在何处呢?就像每一本书都希望自己被读一样,每一份未出版的稿件也一样,这才是它们存在于世间的意义。所幸世上还有退稿图书馆。

《退稿图书馆》是法国作家小卷毛大卫·冯金诺斯的长篇小说。他的文字风趣幽默、温暖感人、引人入胜,让我有一种很想读下去的魔力。语言的魅力在于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他的写作手法也很特别,众多平行小片段穿插,之前的片段出现的配角顺承到下一个片段成了主角。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发散,但其内容丰富立体,简直就是个有趣小故事的万花筒。就像生长的大树,有主干,有分枝,主干上有众多枝杈。开篇也不是从主线开始,但其内容依旧清晰。虽然出现的人名多,但情节并不复杂。出彩之处在于对人们做奇怪的事情时的心理刻画特别生动。文中对俄罗斯文学的探讨也很有意思。


故事是从一个沉迷于书籍的单身男人说起。让·皮埃尔·古尔维克虽然结过婚,但几个礼拜以后妻子就离开了他,也无子女。在一九九二年十月,他建立了法国版退稿图书馆。退稿图书馆是一座对抗遗忘的坟墓。一些作家为了卸下自己失败的果实,踏过数百公里,来这里终结自己的作品未曾发表带来的悲伤沮丧。十几年来,退稿图书馆收集了近千份手稿,这些稿件对让·皮埃尔来说是无用之宝,可下一任图书馆负责人玛嘉利却对此态度淡淡。随着让·皮埃尔的去世,角落的书架也渐渐蒙尘。

黛尔菲·德斯佩罗在出版社工作,对审读稿件见解独到,一出版就获得成功。直到年轻作者弗雷德里克·科斯卡斯的出现,他的处女作《浴缸》却反响平平,很是失败。但是他们却因此开始交往。弗雷德里克也开始写新的小说《床》,他明白自然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懂得叙述的缓急节奏,懂得隐藏在表面文字之下的内在情节要如何发展。这对小情侣也听闻了这个悄悄流传着的收留草包圣人文学废品的回收站,决定一同前往。两条线在这里汇合,玛嘉利让小情侣们自己去图书室放书稿。

黛尔菲和弗雷德里克在这里却发现了一部惊世杰作——《爱情故事的最后时分》,这部小说文笔奇特,简洁又充满诗意,讲述了一对情侣不能再继续爱下去,刻画了他们在一起的最后时光,同时平行叙述了普希金的临终时刻。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展开了寻找作者的冒险。他们见到了原来是开披萨店的作者亨利·彼克刚刚过八十岁的妻子玛德琳·彼克,也去了已经是可丽饼屋的披萨店,才发现小说作者不过是个内向,一生过得平凡无奇、谨小慎微的人。黛尔菲和弗雷德里克正如之前家长法比妮和热拉尔提到的那样,他们是理想与现实绝妙的组合。在看菜单点餐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弗雷德里克因为追求完美,有选择恐惧症。故事叙述中穿插了薇薇安·迈尔的故事,她生前是一个保姆,死后她拍的照片才被人们发现。以前听说过这个现实中真实的故事。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也是虚实结合的。

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作品


为什么彼克瞒着妻子写小说?为什么不出版直接放进了退稿图书馆?既然不想和他人隐藏于内心的激情,为什么手稿又要署名呢?众多矛盾引起了弗雷德里克的好奇与想写小说的欲望。比起图像艺术,艺术家的个人痕迹似乎在文学作品之中烙印更深。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而达芬奇永远不会说蒙娜丽莎就是我。文字更直观,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画作、音乐显得更含蓄一些。

黛尔菲和弗雷德里克再一次去拜访玛德琳,去劝服她出版已逝丈夫的遗稿。玛德琳不相信丈夫写了一本书,决定读一读。读者总是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在一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阅读完全是一场自我的狂欢。人们总是无意识地在书里寻找共鸣。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主人公巴特比,这位抄写员不停地声称自己什么也不愿做,一心想要摆脱一切行为。这个人物成为了放弃的象征。彼克的态度中有一种对世界的拒绝,就好像对阴影怀抱着充沛的热情,在每个人都寻找光明的时代,他逆流而行。读完书以后,这个之前怪异不友好的老太太竟然主动邀请编辑和他未婚夫登门造访。

玛德琳的女儿约瑟芬离婚时两个女儿也离开了她,她始终深陷情商,无法自拔。克服创伤的办法不是遗忘,而是接受。在满目疮痍的焦土之上,也可以生出幸福。但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而且人不像城市,没有时间来慢慢重建。在玛德琳的眼里,虽然哭哭啼啼是现代人才拥有的特权,但与其成日唉声叹气,不如重新生活。可约瑟芬始终走不出来,她寄情于宗教之所,她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都不惜一切希望她能够痊愈,始终觉得一个人有权利不从情伤中走出来。虽然沉默是战胜分歧的最佳解药,是避免性格不同的两个人发生冲突的最好办法,但是玛德琳还是将小说的事情告诉了约瑟芬。约瑟芬在阁楼上发现了一部普希金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

披萨师父的小说出版了,但是人们对于这个人比起书来更好奇。浮躁的现代社会,形式永远比内容重要。人们追捧着火热的短视频,却没有多少人可以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完一本书。而我能做到的,只是世界碎掉了,但潮汐在牡蛎心中罢了。玛德琳、玛嘉利和约瑟芬都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每个人都在谈论彼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有朝一日能被认可,梦想终能成真。玛嘉利的退稿图书馆也因此火了。

新的人物让-米歇尔·卢歇出现了,他是文学界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记者,他认为《爱情故事的最后时分》不过是场自导自演的文学大戏,因此展开调查。让-米歇尔在店员玛蒂尔德那里得到了彼克的信复印件,调查的一路上他想见的女人都一个一个消失了。在作者彼克墓地前,让-米歇尔碰到了作者的女儿约瑟芬。在玛德琳的帮助下,让-米歇尔找到了让·皮埃尔的妻子玛丽娜。小说真正作者被认为是让·皮埃尔,这个爱情故事的灵感来源于玛丽娜。

玛丽娜和让·皮埃尔原来是假结婚,故事一开头埋下的悬念在这里得到了解答。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以为自己受不了海鲜,却迷上了牡蛎。人总是会变的,人的喜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让我想起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的茄子。虽然结婚是假的,但短暂纯净的感情是真的。

“到了巴黎,你会干什么?”

“到了巴黎,我会吃牡蛎,我也会想你。”

一个以为不会走,一个以为会挽留。他们彼此爱过,却没有说出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身体接触仅仅是分别时的一个拥抱。已经失明的古尔维克太太直到听让·米歇尔读了这本原先作者想要出版以后让玛丽娜回到自己身边的书时,才知道自己被深深地爱过。可惜让·皮埃尔的小说一直被退稿,他也终身未再娶。

但是真相永远没有这么简单,对真正作者的铺垫大概就是前文中大量提到了名字里带K的作家吧,你想到了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著:H.P.洛夫克拉夫特 一、引言 I. Introduction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
    杨破之阅读 10,756评论 0 18
  • 0–2岁 韵文韵语类 1.《宝贝手指谣》舒立华/编著;新世纪出版社 2.《好乖乖》鲁兵/文;田原/图;连环画出版社...
    承爸阅读 4,952评论 0 0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7,075评论 2 7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11,284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