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原是某单位职工,退休后再到药店应聘,顺势注册了药师证,也算是发挥个人的专长了。
经营药店,这是全新的领域,还真得要来个转型,与单位上班甚异,这涉及到买卖。做买卖就是谈交易,有交易就得懂生意经,生意经便是经营之道。实属不易,深奥又微妙。
这不单单是纯粹的买卖药品,货物,还要懂人性。包括人的脾气、性格、心理、年龄、性别等等,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把自己也当成消费者,去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尊重他们、说服他们。消费者(顾客)就是上帝嘛。何况当下竞争如此激烈,要想略胜一筹,往往看重的是服务,是态度。以最佳的态度做好优质服务,方是至胜法宝,是关键所在,是上上策。
我有空闲的时候,偶尔会到其上班的门店去,感受一下不同消费者的微妙言语与心理,感触颇多。
就前些天,妻子因为答应一顾客会到其他的门店(同一公司的)借给顾客所需的药品(本店里没货,可以向其他门店调拨),为了诚信,信守承诺。趁顾客较少光顾的时间段骑车去调拨此药品,叮嘱我暂时看一下门店,有消费者上门让其暂且缓缓,等候一下。
事情往往就这么巧,妻子的摩托车声渐渐远去,就有顾客上门了。先是一年轻妈妈带着一小女孩问说要买xx药品,我不是业内人士,一问三不知,要她自己找,这位年轻妈妈脾气甚是温和,柔声细语,面带笑意。自己找到所需的东西,又不急,知道了店里的情况,愿意等待,连说不要紧、不碍事。很受感动。
又来了一个年轻的男士,问说要感冒药,我恰巧知道其中的一种,其他的我也让他自己找找,没找着说,他也说没事的,有空再来买,交流中轻松惬意,平心静气,也表示可以等待,不急。
再进来一位也是年轻的女士,我问了一下,她要鹿茸,有档次的补品。刚与她搭上话,恰好来了一位熟悉的中年男子,说是要滴眼液,我知道它的具体货架位,便引着这熟悉的顾客到那货架上,还聊到他所需的品类估计是在网上所有的,找不到他所需。边聊边往柜台,才发现那位需要补品的年轻女士已悄然离去了。
过后,静心一想,是我的错,我太不懂经营之道,不适合看店,毫无半点的生意头脑,生意上是门外汉。这事只能怪我自己,设身处地地想,换成自己本身是此消费者,也必是愤愤离去,此店不待见,自有待见处。何愁买不到此补品,换作任何门店、任何人,都将是求之不得,也将奉为上宾,热情有加。
就因不懂经营之道,一笔到手的交易拱手让人了。门外汉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