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化小,小事做大。
事件发生于2017年的六一儿童节,当时我有感而发写下这篇文章。时隔一年,积累了更多育儿知识和经验,同时看到孩子在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突破,我决定在内容上做一些调整。
正文如下:
今年六一,我特地请假陪孩子去游乐园玩耍。
室内,人多,嘈杂,娃还未满2岁,我必须目不转睛的盯着。
滑梯项目不允许大人陪同,一路目送他缓缓走上彩虹楼梯后,我蹲在滑梯下方等候,迎接他的每一次滑下,儿子灿烂的笑容也带给我无比愉悦的满足感。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事件起因:
当爬到最高平台时,有一个和他同样身高的小男孩突然伸出一只手,迅速猛力的捏了一下他的右脸!
事发突然,尽管我内心起了波澜,表面上却保持镇定,微笑着望向儿子,鼓励他将注意力放在他本该关注的游戏步骤——滑下来。
考虑到小男孩和我儿子应该是差不多年纪,于他而言,不知轻重是正常的。于是,我便用同样温和的目光转向他,随即又回到儿子身上……
整个过程很短,先说结果:儿子没哭,情绪恢复的很快,像没事儿一样继续玩。
处理过程:
当时整个过程也就一分钟左右的样子,但我却根据回忆和幻想整理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第①步:观察两个孩子的表情,分析情绪
我站在滑梯下方,迅速观察孩子们的神态和表情,“施暴”小孩紧皱眉头,仿佛受到欺负的人是他,我儿子一脸懵逼(疼痛没有立即反应出来,还想着快些滑下去呢)——如图
第②步:分析后续发展趋势
由于那孩子的妈妈之前并未按照游乐场规定擅自陪同他走上滑梯,见到这情形一心急就打了男孩的手,虽然方法错误,但也阻止了两个陌生孩子之间新矛盾的发生。
我儿子转头看到那个妈妈的举动后,才开始后知后觉的皱起眉头堵起小嘴指着自己的脸说“米空痛”(脸疼),在我向他招手引导他滑下来后,他继续指着脸这么说,但没哭——说明不算太疼。
第③步:安抚情绪
Plan A 考虑到孩子没哭,当时的我就用轻松易懂的方式对他说:
妈妈知道你一定很疼(同理心),我刚才看到有小朋友捏你,你知道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吗?(等候回应)因为你的脸肉嘟嘟的,太可爱了,小朋友以为那是包子,所以好奇着要捏着玩呢!他可是很喜欢你的小脸噢!
Plan B 如果他特别伤心,我会更刻意的替他说出情绪:
宝贝,我可以抱你吗?(等候回应)你现在是什么感觉?(生气还是害怕?)因为莫名其妙被捏了对吗?(等候答复)是不是疼的不得了?(停顿)哭出来是不是感觉好一点了?(我反对阻止一个孩子哭泣的做法),通常这时他会回应我“好一点了”(屡试不爽)。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宝贝,如果以后还有谁打你、捏你……伤害到你,你要怎么办?(等候回应)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大声告诉对方:“你不该这样做,你让我疼了!我真的很生气!”
题外话:最近我妈说,逗逗有一次突然对她说“外婆,你这样说我,让我非常生气!”我妈问她说了什么?逗逗编了一个理由“你说我是捣蛋鬼”。哈!以前我妈是这么给孩子贴过标签,没想到他还记着!
Plan C 如果他想打回去,我会结合B继续引导:
你现在那边被捏的脸是什么感觉?疼和麻?(详尽描述)妈妈虽然感受不到你的疼,但我看出来了,你猜猜看我是通过什么判断你痛的?(岔开话题,给他时间舒缓情绪)我是从两个方面观察到的:第一,我发现你的脸红了,第二,我看到你哭了。你的哭除了因为疼,应该还有别的情绪吧,你能告诉我是什么感觉吗?引导他自己说出:难过?生气?你喜欢这种感觉吗?等他说出不喜欢!如果你打或者捏那个小朋友,你觉得他会是什么感觉呢?他也会生气!我:对,而且他也会痛,你觉得呢?(是的)那你可以帮妈妈一个忙,想个办法让大家都开心起来吗?(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想要一切自己来,虽然缺乏内疚和同理心,但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同情心,所以多数会为了“帮助”妈妈去尝试动脑子处理事情,哪怕是有些复杂的问题)
回到家后,我静下心来回顾了事件全过程,真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生活中屡屡发生,可我突然意识到:
与我儿子相比,受到更多伤害的其实是那个男孩。因为他——不被理解!
孩子的过错,都是父母的过失
如果,我是他的妈妈,首先,我不会打他,其次,我会在第一时间让他向受害者道歉,若他没有诚意,我就教他,用自己的行动(以我作为妈妈的身份去道歉)让他明白这件事是错误的,我很重视,也需要他重视。
最关键的是事后处理,我不会给他贴标签,指责他是坏孩子,吓唬他“再这样就没有老师和小朋友喜欢你了,”(虽然是实话)或者骗他“再这样警察叔叔会把你捉走”(迷路了去找警察叔叔倒是个好主意)
在他的情绪也得到缓解之后,我会做接下去的处理:
问:“妈妈可以捏你的脸吗”?正常情况下他一定会说不行,我便可以接下去说: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懂如何回答为什么,或者干脆把“为什么”之类的提问都误解为“你不能”,比如“你为什么要在墙上画画?”这句话,家长严肃的口吻在孩子听来就等同于“你不能在墙上画画”,换成“我不允许你在墙上画画,理由是1、2、3……你能说出你喜欢在墙上画画的3个理由吗?比如墙壁是大块的平面?画上去很自在?”),如果他不回答,我们可以换个问法,你不让妈妈捏你是因为你知道被捏的感受不好,是吗?(等待回答:是),如果我一定要捏,你会是什么感觉?等待答复,如果没答复,就说:你会害怕吗?妈妈猜,你害怕2点(我儿子经常会和我玩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顺序排列游戏,或者是原因1、2、3,又或者是方法1、2、3),1是怕疼,2是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突然伸手上来,对吗?(等他说:是的)好,你不想被妈妈捏,那么别的小朋友会愿意被你捏吗?(等他说:不会)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等他说:因为害怕疼)你说得对,你不想承受痛,他也不想,无论是大人小孩还是其他动物,其实都和你一样,都会怕痛。(给他时间让他消化)所以,以后还要不要捏了?(等他说:不要),如果他回答的不情不愿不干脆,我会引导他说出喜欢捏脸的理由,并且要求:以后在你还想动手捏之前,你可以问一下他‘我想捏你的脸,可以吗’?你觉得他会同意吗?(等他回答:不会)为什么?(等他回答:因为会疼),那你怎么办?你好想捏的对吧?我想了个办法,你可以问,能不能轻轻的摸一下或者点一下呢,如果他拒绝,你就要尊重他的决定。 妈妈知道你并不是故意想让别人疼,你只是好奇或者仅仅是忍不住要动手,但别因为你的个人喜好和情绪去伤害到别人 ,妈妈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友善的人(可别说希望你做一个乖宝宝)”
最后,我想简单补充一点,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并最终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尤其是情绪。
你习惯忽视他的感觉(“我饿了”,“你不是刚吃过没多久吗?哪儿会饿啊”?你怎么就知道他不!饿!呢?)他也会忽视别人的感受(“你为什么把小朋友打哭了”?“我没看出他难过啊“?);你总是用大嗓门管教他,他就会误以为当你轻言轻语说话时的内容没有任何听从价值(实际上,恰恰是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比扯着嗓门喊要更让孩子愿意接受和顺从,所以请永远都别大吼大叫);你容易被情绪左右,那也就别指望孩子能有好的情绪管理……
由于前些日子我特地去了解了一些佛学(但不代表信奉佛教),便记住了“世事无常”这四个字,再加上刻意提醒自己始终保持正念,因此,我能够比以前更好的控制情绪,而当具备了这种能力,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就更容易回归客观理性,不仅提高效率,对大家的伤害也能降到最低。
因此,感谢孩子,感谢自己,感谢学习……我们做家长的就该是这样,和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就更好的自己!
和所有家长朋友们共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