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现远在美帝的薛神医在用这个APP发布他对教育资源的心得体会,我也顺手下了一个。很多年前我在豆瓣写日记,大谈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对一些俗事的感受,后来觉得这实在不是正经人干的事情,于是就不怎么写了。再后来到现在,也只是间中在朋友圈发一些段子,看上去太凌乱,不够规矩和整齐。
最近国内主要的活动就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对我本人最深的烙印就是我说话的口音。不仅仅是我,无数年龄和我差不多的九零后,啊不对,八零后的狗.深二代尽管父母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这代人说带有香港口音的广东话和台湾口音的普通话,或许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实在太过于受港台文化影响,遣词造句的表达更甚于口音本身,以至于在广东省内常被认作是香港人,而到了台南被认作是台湾人,在香港被认为是在国外长大回来的香港人。
我相信不仅仅是我,应该周围的小伙伴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遭遇。每当误会发生的时候,我见过很多都沉默不语,而我肯定会主动纠正对方:我是大陆老中。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还是很重要的。尽管我和一个祖籍也是湖南长沙,从小在眷村长大的台湾客户同事在车间门口喝着冰茶吃着便当说起老家的时候,也都感同身受,觉得故乡只是遥远的地理上的一个概念。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是谁,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问什么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而为什么要到哪里去会是更重要的问题?小时候有好些同学家长为了逼迫小孩学英语,家里电视只给看两个英文台,一个TVB明珠台,一个本港国际台。而我那时候常常看综艺节目,对学英文没有什么兴趣。最喜欢的节目是李敖有话说和锵锵三人行,最喜欢的女明星是侯佩岑。后来,基本上去了美帝的同学,有至少一半英语都很好,另一半还是很渣,跟小时候看不看英语频道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比起学好英语本身来说,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体会到了背后那个更广阔的世界。
当然对于我父母来说,是改革开放的最直接受益者,导致了我也因此获益。虽然我一直认为深圳地方太小了,但是这里是我走向世界的起点,梦想开始的地方。许许多多个人身上的竞争力也是这座城市所带给我的。所以我还是对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充满了感情,特别是今年有一次去东涌的工厂,旁边就是明年将要通车的虎门二桥,我站在桥下,想想过几年以后还有深圳去中山的通道,这些都会直接的影响我的生活,并让我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