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践志与以死明志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孔子总是回避谈他,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这的确是每一个生命都绕不过去的境况。

死亡让人恐慌。难以想象,当我们的眼睛再也看不到世间的美景,嘴巴再也不能享受这个世界的美食,再也听不到流水清风和鸣的声音,畏惧死,厌恶死是每个人的本能。

清 邓汉仪在《题息夫人庙》中写“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息夫人在息国灭亡的时候成为了楚文王的俘虏,还与文王生下二子。舍生取义的人是有,但不多,大量的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选择了活下去,这种苟活受到了時人和后人太多的诟病。像刘禅,那句“此间乐,不思蜀”,连司马昭都觉得他全无心肝。柳如是在明朝灭亡之后,鼓励钱谦益为国殉身,钱謙益说,水太冷了,成为后人的笑谈。蜀国在灭亡后,花蕊夫人有一首《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当国难来临,铁血男儿应当勇敢无畏,舍生卫国,苟且偷生者,连女子都引以为羞。孟子舍身取义的传统,对中国人生死观念的影响颇为长远。

观照历史,那些舍身取义的人,大都能得到后人的赞颂。项羽兵败垓下,选择了自刎。虽然杜牧为他惋惜,李清照却毫不保留他的赞美之意,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谭思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献身之慷慨,至今读来,有金石之声。

但屈原选择死,却是让人深思的。因为他并不面临生命的威胁,怀王虽然流放了他,但是并没有威胁他的生命。但由于它本身高洁的操守容不下这个世俗的一点点污垢,加之本身作为诗人的那种强烈的情感气质,促使他选择了死亡,宁可葬身江鱼之腹,也不肯以残躯苟且的活于世间。受辱而活的痛苦,远超过赴身江流的艰难。他的死向世人昭示了他高洁的志向。

司马迁的选择更加艰难。因为他要选择屈辱地活下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开始用多么顽强的意志力在对抗着生命中所受到的屈辱,这种屈辱来自于周遭的冷眼,更来自于他心灵的道德感,清洁感。这样的活更艰难,每分每秒都是对心灵的戕害与折磨。他需要坚强的意志,顽强的耐力,是的,还有强大的使命感,他需要完成《史记》,这是比生命比人格更重要的事情。如他所愿,《史记》的光辉穿越了时间,而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他的选择也终于被后人所理解。

以生践志与以死明志,同样值得后人追怀与敬仰!二子不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