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孩子的语言。用他的语言,才能最有效地让孩子知道:我们懂他的心声,我们赞赏他的努力,我们相信他能合作
游戏的意义:亲子间最有效的翻译机
1.父母最常见的两类困惑:学过很多理论,却应对不了育儿中的很多小问题;
越是希望孩子明白的道理,越是很难解释。
2.案例分析:面对同样一件事,我们通常怎么说?换用游戏怎么说?
你手上拿一堆东西,孩子却让你抱。你想告诉孩子:妈妈很像想抱你。但是现在我腾不出来手。
游戏会怎么说——
妈妈虽然手里拎着大包小袋,仍然爽快的答应:”来,妈妈抱”。然后就走,却想起来:小熊忘了!赶快回来抱小熊,结果呢,购物袋忘了。
连天天都笑着提醒妈妈:”妈妈你可真够糊涂的,难道你回家用空气做饭吗?”
最后:“天天想了一个好主意:要妈妈有一千只手,不急就行了。“
3.孩子为什么更能听懂游戏,而非语言?
我们对孩子的安慰和关爱,即便真诚地发自内心,但孩子好像并没有真的听懂;而且就算听懂了,有时候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而恰当的游戏,更具体地说是表情、语气、动作和肢体接触,反而更能让孩子“听懂”,并且能见到成效。
神经科学的研究明确表明,游戏,以及相应的肢体动作和表情,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情绪系统,所以更能够对准孩子的频道,将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更为准确地传递给孩子。
以下文章中分享了这样几个观点:
●人脑是生物逐渐进化的产物,既有最新进化出来的”高级“结构和功能,也遗留着相对”低级“的原始结构和功能
●语言、逻辑、有意识的思考等认知功能,发生在脑部的高级结构中。
●情绪,发生在脑部的原始结构中。情绪,是人脑中遗留的原始生存本能。
担心和害怕,发生在原始结构,即情绪系统。
对语言的识别,发生在高级结构,即认知系统(页称意识、理智系统)
因此,用语言安慰害怕的情绪,是一个”跨系统“的工作。
●高级的认知功能功能(例如语言),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原始的情绪本能(例如害怕),但提前必须是:大脑发育程度足够成熟。
● 大脑前额叶,是高级认知系统中负责调控情绪的核心区域,也是脑部最后发育成熟的区域。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前额叶的成熟要到25岁左右。而发生情绪的原始结构和功能,在出生时就已经成熟运转了。
用语言安慰情绪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语言识别能力的成熟度,还取决于情绪调控机制的成熟度。
对于年龄小、语言识别能力不够的孩子,自然不必多说了。但是即便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语言识别能力足够、完全可以听懂大人说的话的意思,也由于高级认知系统中负责调控的机制尚未成熟,因此调控情绪的效果会相当有限。(别说对孩子了,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成熟”的认知系统也未必能很好地调控情绪。)
用游戏,以及相应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和肢体接触来调控情绪,是一个“系统内”的工作。
● 对表情、语气、肢体动作和肢体接触的识别和处理,发生在脑部的原始结构,也就是情绪系统中。
● 情绪,既包括害怕、担心等负情绪,又包括喜爱、快乐等正情绪。正情绪和负情绪,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化学方式,产生相互抵消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正情绪使大脑产生正性荷尔蒙(化学物质),可以有效抵消负情绪产生的负性荷尔蒙的影响。
● 游戏,可以激活大脑产生快乐情绪的本能。
● 游戏,可以激活大脑产生快乐情绪的本能。
这一点需要多说几句,尽管我们早有经验:打闹玩耍式的互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尤其对于孩子。
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达成共识:游戏,或者说打闹玩耍式的互动(包括开玩笑),是群居哺乳动物的本能。游戏本能的发生区域,位于脑部的原始结构中,也就是情绪系统内部的功能之一。
对于游戏的神经机制,最具启发性的研究之一,来自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他的理论在新兴的情感神经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潘克塞普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游戏是大多数群居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先天的生存本能之一。游戏不仅直接带来快乐,而且游戏时大脑产生的化学物质(例如类鸦片opioids),将有效抵消愤怒、恐惧、悲伤等负情绪造成的负性化学影响。
游戏,直接在情绪系统内发生作用,并能直接改变脑内的化学平衡。相比之下,远在另一个系统(认知系统)中的语言,必须调动更复杂的脑内资源才能发挥影响力,因此其效果必然比较慢,甚至比较弱。
游戏力不仅鼓励孩子在游戏中与大人作对,而且大人还经常主动装糊涂,这样下去大人不是很快就没有权威了吗?
确实,游戏力塑造的孩子没有“权威意识”,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不尊重大人,就不跟大人合作。
我们都知道,人的表面言行与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可能会天差地别,如果现在只看重表面而忽视内心,那么将来可能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对于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我们有两种策略都可以让他听话:一种是让他害怕你,一种是让他喜欢你。二者孰胜孰劣,恐怕要十年后才能评判。
不管怎样,游戏力采取的是后一种策略。在这种策略下,孩子首先坚信:自己与父母亲密相爱。
绝不是说,游戏可以调控任何程度的负情绪。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的情绪糟糕到一定程度时,假如旁人过来试图游戏玩耍,那只会让他的情绪更糟。研究发现,鼠类动物在强烈的负情绪下仍然可以开始游戏,然而灵长类动物却不行(研究者猜测,其原因可能是灵长类动物更加复杂的社会性)。
总之,当孩子的情绪糟糕到一定程度,就暂时不适合游戏了。这时适用的,是另一套本能机制:拥抱,陪伴,用目光传递我们对他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