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对父母不理不睬,父母如何力挽狂澜?

不得不说,我们父母经常为孩子的某些行为抓狂——孩子沉迷手机、通宵达旦玩游戏、对父母大吼大叫、拒绝沟通、抽烟喝酒、偷钱等不良或成瘾行为。

为什么抓狂?因为我们老是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就像我们的手挠不到背部的“痒点”,医生的针扎不中病人暗藏于皮肤下层的血管,我们就会抓狂——因为我们拿他\她\它一点办法都没有。

实际上,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当我们摒弃焦虑的情绪以及这些火急火燎的唠叨和批评,真正地沉下心来,耐住性子,孩子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水落石出了,比如:

孩子沉迷游戏

孩子所追求的压根就不是酷炫闪动的画面,以及手指敲击键盘的快感;而是全身心投入世界(逃离现实)的充实感以及自我实现感,在游戏世界中的成就感,其根源不在游戏,而在于现实生活的乏味、烦躁与挫败——父母的唠叨、指责、说教等等。

与父母敌对

孩子所追求的也根本不是看到父母生气后脸红脖子粗、气急败坏的样子;而是通过“叛逆父母”这个行为来换取更多的平等话语权,他不是真的想把父母气得半死才甘心,他只是在捍卫内心渴望已久的“独立”和“自我”,只是在捍卫自己的主权,不被侵犯隐私和个人空间的权利。

抽烟喝酒

孩子所追求的压根不是把呛鼻的烟吸进喉管的难受,也不是把喝醉后头晕目眩,找不着北的感受,而是在寻找(探寻)一种排解烦恼,倾诉苦闷且获得关注的通道,这才是暗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驱动力”。

而导致父母“抓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这些外在的行为征兆,却对其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内在的驱动力视而不见。

“抓狂”背后的逻辑实际上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加上“没完没了,恶性循环”,换做谁估计都受不了——当父母的职责变成了在孩子身上“找茬”,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必定千疮百孔!

事实上,很多父母纠结于这些表面问题,而忘了去寻找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如果我们的父母会解读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就能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生受益的习惯和技能。即使孩子出现了心理异常,父母也不再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而是有了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迅速地将问题消灭。

因此父母要忽略孩子的行为征兆,牢牢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力源头(内在驱动力),父母才能够真正力挽狂澜,扳回局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