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与鸡蛋》是村上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后,站在领奖台上的一番演讲。
耶路撒冷这座城市体现着长期巴以冲突的缩影。在这里,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隔着一道隐形的“柏林墙”,生活在一处却又时刻防范着彼此,政治上不休的争议也是朋友们劝阻村上春树拒绝“耶路撒冷奖”的缘由。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整个冲突历史
“接到获奖通知以来,我本人也一再自问:这种时候来以色列接受文学奖果真是妥当的行为吗?不会给人以支持作为纷争当事者一方、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并积极行使的国家及其方针的印象吗?那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我不认可任何战争,不支持任何国家。”
—— 村上在演讲开篇通过抛出这个问题,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众所周知,村上最擅长的手法就是运用大量高超的比喻技巧,所谓的高墙叫作体制(System)。而每个民众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脆弱外壳,则是”鸡蛋“。比起坚硬的高墙,鸡蛋若是直接冲击则毫无胜算,然而鸡蛋有着高墙所没有的东西——内在柔软的灵魂。
我想,村上在此想呼吁的是,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不能让体制利用我们,不能让体制自行其是。不是体制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对于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我来说,想到的是50年前的日本民众社会和现在的中国民众社会,年轻人的生活惊人的相似:
因此落到实处,《高墙与鸡蛋》对我的直接触动,是除了深刻战争,政治武器对民众的摧残以外,还有“贸易战”这样悄然无息将民众卷入水深火热中的软性战争。
“中美贸易战”与“心冠疫情”或多或少地燃起了中华民族的使命感,而对于每个年轻人,意味着要肩负比上一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购房压力,工作强度,丧文化的起兴等等,无一不在挑战着鸡蛋脆弱的外壳。
“ 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沐浴光照。经常投以光线,敲响警钟,以免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禁锢和贬损。我坚信这正是故事的使命。不断试图通过写生与死的故事、写爱的故事来让人哭泣、让人惧怕、让人欢笑,以此证明每个灵魂的无可替代性——这就是小说家的工作。我们为此而日复一日地认真编造故事。”
想到这些,再读一次演讲内容,萌生了不一样的想法。我在村上的这段话里,捕捉到“NLP层次理论”的身影。
无论何时,无论何境,都不要忘了,真正重要的不是看似强硬实际脆弱的外壳,而是柔软而有温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