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季羡林说: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三毛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梁文道说: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为什么读书?很多人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但大体意思总是不差,也从来没有智识之士会去否认读书的价值。
就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而言,读书,几乎是平民子弟获得进身之阶,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机会。
“学而优则仕” “学成文武艺,货无帝王家。” 几乎是封建社会的共识,而科举考试是所有读书人想要跳跃的龙门,学得知识,通过科举考试,你才能拥有一个比较好的人生起点。
曾国藩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后来能够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便是以科举中榜,以进士之身进入官场开始的。
他一生备受读书所得之利,科举中榜,光宗耀祖,奠定了事业腾飞的起点;好读书,善思考,给他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的智慧源泉和事业成功的知识体系;学成儒家大师,奠定了所谓晚清最后一个儒家大师的千古名声。
而关于读书,他说: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诚哉斯言,道尽读书妙处。
二、读书习惯源于良好的家教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定的契机,也许是旁人提醒,也许是家人督促,也许是自我体悟,也许只是习惯使然。
而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的曾国藩,如何能养成读书的习惯,且终生不移呢?须知他从小愚笨为乡里所知,如何能够爱上并一生的坚持非他所长的读书呢?
这就要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耕读传家的传统说起。
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少时浪荡乡里,素无大志,后来为路过老人所耻笑,醒而奋发,终于家业小成。因为没有读书,社会地位一般,无法获得更大的突破,便将希望寄托在儿子曾麟书身上,看其子名字也可知曾玉屏用心良苦,从小给儿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以“耕读传家”要求子孙,从此奠定了曾家的立家传统。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从小肩负着父亲的寄托,发奋读书,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为山乡塾师,43岁时再次参加第17次乡试,终于考中秀才。
曾麟书好读书,而无天赋,没有大成,曾玉屏便将曾家的读书希望寄托在孙子曾国藩身上。
曾国藩,出生于长沙府湘乡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为长子,父祖重视教育,接受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成熟的学院教育后,21岁的曾国藩中试举人,年轻高中,一时春风得意。24时参加会试,不中;次年太后大寿,开设恩科,会试,不中。于是准备动身返乡。
这是他一生好习惯的起点:
曾国藩取道东南返乡,身无分文,径投父亲故友处借钱维持返乡盘缠,故友慷慨解囊,借银一百两,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数目,其时县令一年的薪资才40两。
曾国藩出身普通,养成了良好的节俭习惯,100两,本足以支撑他往游东南,折返回乡的全部费用,可是,第二天,他就花完了全部的100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一向节俭,生活也是简单朴素,不尚铺张浪费,也不喜欢浪荡游乐,唯独对一样难以控制,买书。
爱书之人似乎普遍有一个习惯,买书,囤书,而曾国藩尤甚,在买书上极愿花钱。
他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一套二十三史,眼睛看到,便迈不开步子了,而这套书的价格便是100百两,几经讨价还价,店主还是不退让,他咬牙拿出所有的钱买下这套书,连同行李一起预备回乡,身无分文独携书一套回家的辛苦无法想象。
经过艰辛跋涉,终于快要到家了,近乡情更怯的毛病在他身上更新严重了,百两购书的热劲也早已褪去了,两试不中的羞愧让他忐忑不已,如何跟父亲交代欠银百两的事情?
几番踌躇后,他还是决定实话实说,于是将这一年多的见闻和借钱购书的事一五一十的交代了。
他以为父亲会震怒,毕竟百两白银对一个普通款家庭来说不亚于天文数字,没有一个当事人能够做到云淡风轻。
而他的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意替你还债,但你不要忘了买书的初衷,细细研读,持之以恒,便对的起这个钱了。”和颜悦色的承诺替子还债,连科举落第的事情提都未提,只当做儿子心里有数。
曾国藩感动莫名,发下重誓,一定将这二十三史通读透彻。
从此晓读夜习,将二十三史诵读的滚瓜烂熟,词意句章深刻于心,这是他终生爱读史书的习惯的开始,更是从此养成了他一生不缀的阅读习惯。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时年二十七岁,再次参加会试,成功登第,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步踏上仕途之路,并最终登顶人臣巅峰。
曾国藩说: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三、读书须讲究方法
曾国藩从一个笨小孩,成为日后的一代大儒,学习的刻苦勤奋和思悟的深刻广博自是不必多说,他在家训中提到的读书方法更是为无数人所效仿。
他的读书方法,归纳有四:
其一、要读经典
经典便是那些经过岁月和实践检验的前人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的贤语慧言。
曾国藩读书博杂,以二十三史为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无一不包。
博览群书,才能养得大眼界,大胸襟。
其二、读书不二
所谓读书不二,便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一本书不看完,绝对不看第二本,反对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反对以完成读书任务为目标的阅读。
是的,每本书自有其叙事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几本书中穿梭往返,如何能够进入深度体悟的状态。
其三、做札记,写想法。
读书时总会有特别的想法冒出来,读到兴至时,也许茅塞顿开,灵智大张,用笔触记下来有利于自己的体会和记忆。
曾国藩一生读书,无一不做札记,而他批注的书籍更为时人所推崇,毛泽东和蒋介石便深受此影响,读书必做笔记,见解往往深刻博思。
其四、培养读书兴趣和方向。
凡读书,因人而异,需要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深入其中。
曾国藩尊重儿子的读书兴趣,尊重儿子的选择,并没有强制性的让他们走当时的正统科举之路。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得到了他的因人指导,没有攻读经书而喜西学和数学。日后,曾纪泽成为晚清最知名的外交家,从沙俄手中通过谈判夺回伊犁等地;曾纪鸿成为著名的数学家,著作《对数详解》更是驰名一时。
其他曾家后人也是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并没有趋同而单一的发展,尊重个性,才能百花齐放。
关于读书,他说: 凡读书,不必强求苦记,只须从容涵求,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四、无一日不读书
读书一日,容易;
无一日不读书,难!
苏东坡曾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可谓高洁快意。
而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
可谓恒久毅博。
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做到了,直到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还在病床上阅读,直到安然辞世。
只此一节,值得我辈终身效仿并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