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亲戚住在偏僻的乡镇,距离县城近百公里,人们通常只在冬闲或节假日才到城里逛一逛。
因为路远,班车少,即使“逛”,也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的晚了,逛不了啥,因为最后一班车不到傍晚就发车了。
人们对小城一点也不熟悉,却对小城新盖的小区很熟悉:小区位于哪里,有无通公交车,物业如何之类的都能说出个七七八八。
我觉得特别奇怪。
亲戚说,这几年手里有些钱的人,不少都跑到城里买房了。
市中心买不起,就买新开发的楼盘,新建小区也就十多个,口碑相传,大致情况就知道点。
原来如此!这两三年来,小城的新房购买主力军的确是周边乡镇的人。
不过,若是乡镇下辖的小村子里的人都能明确说出哪一个楼盘哪里不好,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春节去亲戚家拜年,碰到有几个从村里到镇上串门的人。
得知我住的小区后,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来:有条件了赶紧换房,你那个小区一点也不好!住着憋屈!
那个说:“那个小区的楼盖的怪的很,两边屋山头竟然是圆形的!”
是的,那个小区楼房的主卧,其中一边是孤形的。阳台一侧是直角另一侧也是弧形的。贴地脚线有些费劲。
还有个说“你住的小区,一年365天,路灯就有364天不亮,夜间照明基本靠月亮,绿化基本靠野草。”
有些夸张,不过路灯的确很少亮,绿化面积少,也很少修剪。
还有一个说,你们那物业也差劲!小区从建设到现在,几年了,垃圾从未外运过,都埋在小区后面的空地上…
这个是事实,小区后面空地计划是盖第三期的,结果第二期的新房盖好3年了,到现在还没卖完,开发商也不敢盖第三期了。
第三期的空地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天一热,恶臭连连,居民投诉行风热线好几次,一点效果也没有。
小区道路狭窄、停车位少、物业收费高服务差、开盘6年没通公交车……
听他们数落小区的林林总总,我都觉得自己好可怜。
“那个小区在我们整个乡上臭名昭著。”他们说“只要打算到城里买房的,都互相嘱咐,千万不要买到那个小区,价格再便宜也别买!”
我问他们:“对小区那么熟,是乡上有人在那个小区买房吗?”
他们说,那么差的小区,怎么会有人在那买房子呢!没有!
“那你们怎么对小区的情况如此熟悉?”我觉得匪夷所思。
原来是镇上一户人家去那个小区看过房子,售房员带她们看的是样板房,他们有点心动。
往外走时,碰到一热情大妈,一两分钟的时间,大妈把小区的“特点”说了个遍,他们到三期空地看了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口口相传,这个小区在整个乡上就这么臭了。
无独有偶,由于我在娘家抱怨过自己住的小区环境差,得益于左邻右舍的热心传播,全镇的人几乎都认定,那个小区的房子不能买!
这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让我很是吃惊。毕竟,在乡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宽带的人家都没几户啊。
后来,我在书上看到一个“超级二百五”定律,恍然大悟。
这个定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美国人乔·吉拉德发现的: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生中真正有影响的交往人数大约是250人,
吉拉德用这定律总结自己的推销工作:
如果得罪了一位客户,将失去250个潜在客户。如果获得了一名客户认可,也就获得了250名潜在的客户。
吉拉德不敢轻视任何一个顾客,人缘越来越好,卖出的汽车也越卖越多,一年卖出1425辆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而我住的小区楼盘开发商,得罪的可是全体业主啊!差评是以N×250的方式传播的,能不“恶名远扬”吗!
超级250定律提示卖方,一个顾客也别得罪,可惜,不是每个卖家都懂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