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智的三重境界

仁、义、礼、智、信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讨论“仁”和“智”两个大问题。孔子问道:怎样才是仁,怎样才是智呢?

  子路的意见是: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的意见是: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的意见是: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孔子对三人的意见分别予以肯定,并指出子路所说的是“士”的境界,子贡所说的是“士君子”的境界,颜渊所说的是“明君子”的境界。

  “仁”与“智”,是人的两种最美好的品质。它们是以人的禀赋为基础,经过长期修养所得到的。这两点都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仁与智,都与其天性禀赋相关。有的人内向,自己内心生活很丰富;有的人外向,善于与人相处;有的人特别积极,善于主动关怀人,这些都是一个人为仁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加以修养,就发展出自爱、使人爱、爱人三种不同的仁者境界。
  “”也是有天生基础的,有的人属于反省型人格,所以长于自知;有的人细致而敏感,所以长于观察人;有的人处理人际关系特别精明,所以长于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现自己。

根据这些基础加以修养发展,就有了自知、知人、使人知己三种智者境界。所以,达到仁与智,都有个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问题,因而可以修养,而不可以强求。

荀子记述上述孔子对子路、子贡、颜渊论仁与智三种意见的评价,是有分高下的。其实,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长处和适面,不同的修养有不同的造诣和建树。因而,三种境界,各有其所长,也各有其所短。

如果从社会关系这个角度讲,最高境界是知人爱人,其次是使人知己爱己,再其次是自知自爱;而如果从人性的内在涵养上讲,最高境界是自知自爱(人与人相处终究是有时限的,但却无时无刻不与自己相处,所以自爱为第一义),其次是使人知使人爱(因为需有内在质量才能使人有所可知有所可爱),再次是知人爱人。

  当然,如果撇开这些实际区分,从抽象的人性人道的角度说,智的最高境界是自知,仁的最高境界是爱人——西哲所谓“认识你自己”和“平等博爱”两大骨干思想即是同样用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改变命运的秘诀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
    仁木阅读 12,549评论 1 35
  •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的这一路体验早就安排、被安排好了,我经常会和马燕因这件事情弄得面红耳赤,从而我也常常被这样的一句...
    林子2016阅读 1,839评论 0 0
  • 这次回婆母家,得知她家的小猫生了猫崽,我等了好长时间都没见猫仔,于是就问婆婆:小猫仔卖了吗?“卖了,它吃了!”...
    艾嘉宝阅读 3,138评论 3 4
  • 我的偶像是谁呢? 问:recycler 有天 见朋友圈在求明星签名 我想 有偶像真好,年轻真好。 我又一想 我的偶...
    Recycler阅读 3,251评论 0 1
  • 图书馆的书被洗劫一空 只有书架还在艰难地坚守 就像许三多的钢七连 就像我还在坚守 那排我们伫立过的书架 以及我们到...
    王不烦阅读 1,36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