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前,敢想敢拼,风光时银行卡余额8位数,现在,公司倒闭负债300万。
参加工作12年,只顾埋头苦干,从不抬头看路,认知跟不上努力,输入跟不上输出。很多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选择,靠运气赚来的钱都凭本事亏掉了!
今年,我给自己报了14个训练营,阅读、写作、心流、时间管理……我想把工作后这12年缺席的课一堂堂补回来。
趁早和有书的写作训练营,都留了《我为什么要写作》命题作文的作业。思考这个作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回顾过去,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写作。按照“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为”的定义来看,从小时候的作业、日记,到成年后的方案、总结,哪怕是生活中的朋友圈、大众点评,这些都可以算是写作。
写作就像吃饭、行走、呼吸一样,早已成为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写作的看法和理解是不一样的。
而对写作理解的变化,也映射出了对工作生活的不同理解。
一、过去,从上学到工作,为了好好生活而写作
上学时,语文课堂是最初接触写作的地方。那些以感动、泪水、美好的一天为题,写的一篇篇命题作文,稚嫩的文笔,歪扭的笔画,都是那个人生阶段对写作的认识。
那个时候写作对我的意义是要独特、要犀利,是对宁可跑题也要惊艳的执念,用老师的话说:你的作文,要么满分要么0分,发挥太不稳定。
工作后,无论是在私企的策划案、总结汇报,还是在国企的宣传稿、公文材料,都是写作最常出现的场景。
写作,成为了这个人生阶段主要的谋生工具。
还记得11年我写的第一份求职简历,足足写了3000多字。并不是我有多么复杂的工作履历,而是有太多口语化的表达和车轱辘式的重复。
这篇简历得到了领导:“写得很长,但我还是坚持认真看完了”的吐槽,“坚持”两个字充分表达了他无数次看不下去却又不得不看的心境。
这次事故让我意识到,过去,我都是在凭着自身理解去“闭门造车”式的输出。很少有查百度、找案例、做对标的意识,才有了这份一点都不“简练”的“简历”。
从那以后,也正式告别了我对写作“拍脑门瞎写”的初阶认识。
14年开始从事宣传报道工作,进入了人生中第一个高强度写作的阶段。
白天是写不完的各种“内宣”材料,这个举措成效,那个总结评比,不是在开会,就是在码字,俨然成为一台写作机器。
但“内宣”做得再好只是本职工作,“外宣”报刊投稿考核排名才是成绩亮点。要想获得好的排名,就要占用下班时间。干宣传的那一年,为了保证每天一篇以上的投稿量,上班太忙,下班太懒,只能每天早上5点多起来写稿,雷打不动的习惯坚持了整整一年。
虽然后来得到了整个宣传系统第一的排名,但这个时期的写作,除了增加成文的熟练度,对文笔和深度并没有太多提升。
15年提拔到公司机关工会部门,进入了追求极致细节的写作阶段。
在这里,十分幸运地遇到了我第一个“师傅”,对我写作能力提升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
记得入职后的第一篇材料是《关于工会机关服务基层的指导意见》,半个月的时间,框架思路被推翻5次,足足修改了21稿!
两年多的时间,搜狗拼音输入统计了两百多万字。正是在这严苛到变态的一遍遍打磨中,使我一次次重建了对写作和工作100分的理解。
让我知道了如何将现阶段自我满意的100分,升级成下一阶段仍需努力的80分,在不断提高标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迭代。
这个阶段,虽然写了很多东西,查了很多资料,但更多属于“借来输出”,写完也就还回去了。写了很多,沉淀不多。
二、现在,从阅读到思考,为了自我成长而写作
20年,我从公司估值千万到负债百万,人生经历了新一轮大起大落。
突然从疯狂忙碌的状态停了下来,让我有了很多时间去思考过去。我发现,工作的十二年,一直很忙碌,一直在输出,身体掏空了,脑子也掏干了。
而这样的忙,并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21年,我重拾了久违的阅读,一周1本深度阅读,2本浅度阅读,每天3本得到和樊登听书,每天早上坚持4点起床,5万多字拆书稿件,10多万字读书笔记,120本阅读书单。学习、写作,不再是任务和工具,而是帮助我成长的每一步阶梯。
为了更加自律,我学习了《搞定》、《坚毅》、《意志力》、《掌控习惯》、《自驱型成长》、《终结拖延症》;
为了提升认知,学习了《终身成长》、《能力陷阱》、《瞬变》、《时间看得见》;
为了完善工作方法,学习了《高绩效教练》、《刻意练习》、《OKR工作法》、《人生效率手册》;
为了提高工作状态,学习了《心流》、《深度工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高效休息法》、《高能量姿势》……
现在,每天开始规划日程安排,坚持至少15个半小时的番茄工作法,制定要去提高改进的刻意练习清单,坚持10000+的文字输出。
每一本书,每一段笔记,不再只是“借来输出”的学完就忘,而是开始与工作生活相结合的练习、实践、改变。
这一次,我完成了从拿来主义到学以致用的转变。
这样高强度工作方式的背后,是我已经坚持了2个多月,熬过了习惯养成最困难的前21天。
到现在,阅读、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享受。每一次阅读,在进行1.0梳理笔记,2.0提炼拆书,3.0融合观点,4.0链接知识的过程中,都能让我获得心流体验,不知不觉间,六七个番茄,三四个小时就过去了。
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说,”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的工作。
很庆幸,在我32岁的年纪,能够找到每天早上4点叫我起床的梦想。写作,就是这个能让我无论身在何处、年龄多大,都能深信、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个阶段,除了忙碌,开始停下来看路了;除了阅读,开始慢下来思考了;除了学习,开始站起来行动了。
相比以前查缺补漏的检索资料,开始有了更多的价值阅读和理解实践,进入了通过输出强化输入的阶段,写得不多,沉淀更多。
三、将来,从自学到分享,为了创造价值而写作
人们常说,教是最好的学。“学习金字塔”模型显示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方式,可以让知识的留存率达到90%。
这个阶段,我要逐渐从过去帮别人做抖音变为自己做抖音,听别人讲书变成自己去讲书,学习写拆书稿到分享怎么写拆书稿,自己努力自律到帮助别人一起自律,让更有思想、更有力量、更有深度的文字,帮助更多的人。
按照常规的文章结构,三段式的篇幅应该相差不多。很遗憾,今天的第三部分,要先空下来了。
这部分正在实现的梦想,需要我在这篇文章中留出位置,在未来一步步实现的过程中记录下来。
李开复在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中写到:想象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希望我能以今天这篇坦然面对自己的文章为起点,走出一条世界因我不同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