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感触的话】
1.任老师的“不一样”当然不是她的严厉,而是她常常越界,做一些超越其学科范围的事情。
2.课改只是通往理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成就人、发展人,给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才是目的。
3.课改是理想与理想的结盟,是热情与热情的拥抱。
【我的思考】
翻开褚清源老师的新作《把课改作为方法》,心中不禁疑惑课改不是一种现象,一种行为吗?怎么能成为方法,成为做什么的方法?带着疑惑,迫不及待的翻开序言,从吕同舟社长的介绍才明白,作为“老渔翁”在20年起起伏伏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褚老师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反思、批判、记录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而课改则是最前沿的,最基础的、最根深蒂固的,最为艰难的教育变革。它又是通往理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课改,是创造性改变授课模式的探索
《写在前面》里,褚老师记录了从小学到大学时期,印象深刻的好老师,这些老师之所以在成年后依然记忆犹新,那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小学的数学老师任老师尽管很严厉,但是常常越界,再带录音机教学生唱流行歌曲,教学生画简笔画,夏天带学生到河边小树林上课,课间下河摸虾。想想这幅轻松惬意其乐融融的画面就令人心生羡慕。而今一个防溺水安全教育,就扼杀了老师们带学生去河边走走的念头。过去的学校是没有围墙,生活时时处处都是课堂,就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里写道的:“在春天宁静的傍晚,在阳光明媚的假日,我们去到田野间、池塘边、森林里,找一片草地坐下来,便对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编写诗歌进行诗意的描述……”不知道任老师是否读过《帕布雷什中学》,但是她敢于打破课堂的边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树立探索未知的世界、未知领域的信念。
教育改革尽管轰轰烈烈推进了二十多年,但是仍然有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的历史遗留着中不能自拔。书本所给跟带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它为我们拓展了无限的探索的可能。尽管我们不能带孩子走出学校的围墙到河边上课玩耍,但是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这些都是在改课的基础上,赋予老师更大的自主权,力争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
课改,是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助推手
“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种有效的和有创新的活动;相互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一些变化: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上个世界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对未来教师做出了以上描述。而现在半个世界已经过去,这些对师生关系的界定还是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的功能越来越弱;作为保姆式的管理者,道德说教、德育偶像的传统角色越来越不被学生买单;但是作为身心健康的促进者,在遇到问题给予学生宽慰和启发的引导者,却越来越能被学生所接受。
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如神仙一样的存在。“哇,语文老师也会唱歌啊,数学老师也会打篮球啊!”长久以来,曾经多才多艺的老师变得“才不外漏”,给学生造成了哪科老师只能教哪科的固定思维。老师不妨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跟学生们互相交换借阅书籍,交流读书心得;与男孩子们一起打打篮球;甚至与孩子们一起追星。就像褚老师还记得大学时期王教授教学生跳交谊舞一样,我想我的学生应该能记得初一那年每天早上我们相约在操场上跳皮筋踢毽子的场景。
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在可课程改革中,老师发自内心的热爱、欣赏、真诚和支持是唤醒和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种。换来的也是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和信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学相长,彼此成就,获得生命价值的真实体验,最终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
【我的问题】
就本书而言,褚清源老师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唤醒和打捞有热情的行动者,并把这份热情传递下去。这是一位从20多年课改观察与记录的老记者的燕衔泥般的坚守。他甚至课程改革的切近性,但却急不得;他深知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但却慢不得。虽不能亲临一线,但他寄希望于管理者,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改革成败经验;他寄希望于教师,为他们提供改进教学、提升教育品质的方法。
我们这些课改理论的“圈外人”,课改实践的“假圈内人”到底该从哪出发?
【我的行动】
1.认真啃读课改相关书籍,知网搜索课改前沿论文,搭建自己的理论框架。
2.结合大单元教学设计,先从改课开始,认真落实小组合作,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升成生命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