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糊涂蛋
来源:知乎
高考40年,作文如何做到符合题意,已经成了每届考生经常议论的话题。
今年高考又要开始了,希望回答能对要高考的同学有用。
符合题意,关键在审题立意不可偏离了作文命题。先审题后立意才能不跑题。先行审题,做到“读有依据”,即整体解读考场所给作文题目,不割裂地读,不碎片化整个题目。这样你的的立意才能站在整个题目的角度,更加全面,深度的解读整个题目。
再说立意,立意应准确把握命题所涵盖的作文主旨。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我们的日常写作,审题更多的是仔细审阅、深入思考、反复推敲作文命题及意图。
审题是阅读积累、思考维度、辨析水平、认识层级的综合体现。立意则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对所要写的作文做好确立中心、形成观点、完成构想的基本工作。
如果你写的是议论文,我们的审题立意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高考作文60分满分,只要我们的立意不出错,字数达到一般都能达到一般水平,三十八九是普遍的水平。但是审题不对,立意出错的文章即便我们写的再好也只能有一个幸苦分。考场上审题一旦失误,立意便走偏,出现原则性和全局性的错误。就满盘皆输。因此高考作文正确的审题立意过程,究其根本就是找出符合作文题目的立意和答题方向的过程。
以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题为例,并与近几年高考全国语文卷若干作文题比较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4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Ⅱ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如何做到符合题意呢?审题立意时我们至少要注意三点:
其一,读取材料。题目整体审阅,并尝试作比较性阅读,可选择近几年高考作文题比较。差异较大的如2014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题,材料是“山羊过独木桥”。整体阅读不难发现,所给材料具故事性,命题者故意隐藏了题旨,要你从故事中提取观点,并加以论证和阐述。相对较为接近的如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Ⅱ作文题,整体阅读亦可发现,所给材料不具故事色彩,直接提供语文学习,其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题旨不再隐藏,直接给出了一个写作任务,需要你完成。
其二,辨析意图。关键内容提取,并尝试作辨析性考量,可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判断。2014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题,材料“山羊过独木桥”,关键内容提取的是“规则”,也即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之间引发的激烈争论是材料主体,争论的焦点是竞赛“规则”。意图在“规则”的挑战。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Ⅱ作文题,关键提取的是“三条途径”,在综合认知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 社会实践”或有侧重。其意图在自我的发展与国家的进步,在文化的自觉。
其三,明确立意。命题方向把握,并尝试作取舍性选择,同样通过比较感知命题意图及走向。2014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题,显然追问的是“规则”的遵守与“规则”的运用之间,存在变通否?尽管意图有所隐藏,仍有迹可循,故事所引发的是挑战“规则”,从思考的维度出发,当然是“规则”的变通,由是激活创新思维,实现合作共赢。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Ⅱ作文题,题旨既显,“三条途径”无需遮蔽,你只要选择其一来谈,完成任务就好。只是要注意下设的说明,要求“比较三条途径”,那就先综合地阐释,再重点论述其中一条途径,对命题意图亦步亦趋,不敢随意游离。综上所述,可知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题与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Ⅱ作文题更为接近,题旨显豁,同为完成一个任务,而所要辨析、取舍的只是任务的具体内容而已。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题,所给关键词看似作时空穿越,发散无拘,却有一个聚焦点在,无论你选择了哪两三个有所关联的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始终是该命题唯一的诉求。既然是“读懂中国”,则需在“懂”字上做文章。国家社会主流意识、正面形象、主体观照、正能量等呼之欲出,而纠缠于社会的负面及旁枝末节,势必读不“懂”中国。当然,既然给出了“空气污染”的关键词,社会的负面亦可稍加涉及,却不可横生太多枝叶,将主体正面遮蔽。应该看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决定了高考作文题的难以预知。所谓防止“宿构”,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命题者一定要让考场作文设有门槛,而总有一些考生被拦在门槛外,审题做不到符合题意,会部分或完全偏离题意。
2016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层试图在审题上不致太为难学生,因而,无论怎样的设题,高考作文在导引性、激发性上,总是想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即不愿意看到考生因审题而造成了写作的障碍,任务型作文就应运而生,进而还有一种声音,要强化作文题的辨析性,这两类命题作文当有持续的生命力。由是,作文命题的表述会摒弃累赘讲述而渐趋用语简约。这边附上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破解高考语文中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实际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很多人不懂得审题立意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题目也有不同的分析方法。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
1、“套用”,真的碰到自己曾经做过的题目的时候就开始欣喜若狂了。甚至于完全按照以前写的文章照搬。不认真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完全无视审题。直接套用以前的“公式”,导致的结果就是自己感觉写的十分好,结果出来确实离题万里。
2、“猜押”自己为自己押题猜题,甚至于写好几篇作文背好。考试的时候不去认真审题,只会套用已背作文,结果写成了四不像。
3、“强解”对于作文题目不认证审题,考试时紧张,静不下心,解读文章的题目的时候截取部分自己看的懂的强行写作。断章取义的立意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那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当然,在考场上,快速地完成作文审题立意,还是有方法可讲的。
其一,审题先切入,立意后截取。整体阅读作文题。从材料寻得一个切入的口子,从中获得一个截面,或者说找到一个可供选择的写作角度,将作文的范围加以限制和缩小。从小的点开始谈,选择尽量少的写作角度再去发散。如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提供可选择的“中国关键词”,进一步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既然是选择两三个关键词,那就选择两个,绝不选择三个。少一个关键词,少一个审题立意的元素,这样整篇文章的切口小了,议论点也就更加集中。更容易切入。
其二,审题先比较,立意后明确。考场上,阅读作文题,有暂时被材料表述所迷的时候,可自行预设两套作文方案,再比较其优劣,这样可能会多花两到三分钟的时间,但是却能从中找到更加符合命题意图的方案。是十分划算的做法。如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审题立意的取舍,预设主谈“美丽乡村”,一预案带出“中华美食”;一预案带出“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审题比较发现,多一元素,多一谈论话题,不如裁剪,使立意明确。
其三,审题先紧扣,立意后提升。考场作文强调“结构完整”。开篇即扣住作文材料给出作文的立意,不要做多余的延伸,超出你最初立意的观点即使很好也最好不要多写,这样会导致整个观点不突出。议论文结构可以相对单一,即开篇给出中心观点,伴随着议论的深入,对中心观点进行补充,升华主旨。审题的时候先扣住题旨,由浅入深进行议论,分层次进行论证,但最终还是要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进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更加有深度。如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Ⅰ作文题,单一立足现时阐释“一带一路”,不如廓开视野,穿越历史,先谈“丝绸之路”,有所铺垫,将“所认识的中国”谈得更为透辟。最忌在一个浅层次上喋喋不休地议论。作文的审题大概就是这些了,关于具体立意就不再这里说了。还有一些关于作文的具体的写法,这边也给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