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面有三代姐姐。
姑妈和安然妈妈是一代。
姑妈六岁那年,一个夏天的晚上被蚊子咬醒,看到母亲偷偷给弟弟吃西瓜,不停催着快点吃,别让姐姐瞧见。
考上了师范,姑妈以为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俄语。不巧弟弟考上了中专,姑妈听从家里要求辍了学,供弟弟读书。
姑妈嫁了个不怎么样的男人,给他生了一儿一女。这个不怎么样的男人,会偷看寄养在家的侄女洗澡。
姑妈想和朋友一起去俄国做生意,刚好自己会俄语。不巧弟弟头胎又生了个女儿,姑妈听母亲的话,回国带起了侄女。姑妈带回来了俄罗斯套娃,把他们拆开放在冰箱上,落了好多灰。
姑妈有一个女儿,住在家里留给弟弟的学区房里,每月交租金给舅舅。
侄女要回房子的时候,女儿愤愤不平外婆当年把房子留给了舅舅,和安然大打出手。
姑妈老了,守着一个破旧的两层房,一层作小卖部,一层是逼仄的住处。
还守着常年卧病在床的,不怎么样的男人。
姑妈苦口婆心劝安然留下弟弟不成,又劈头盖脸浇安然一身水,搅黄安然送养。
姑妈也会教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的安然,有人欺负你就要立马反击。
姑妈拿着套娃,告诉安然“套娃不是一定要放在一个套子里”,让安然去过自己的人生。
而她的人生呢,沉醉在那熟悉的俄语中喃喃自语,却又被楼下小卖部买东西的叫喊声拉回现实。
关于姑妈,最刺痛我的有两场戏,一场是当听到侄女被丈夫偷看洗澡时的愤恨而无力地捶打和痛哭,一场是念着俄语却又被现实拉回的巨大反差。
姑妈或许才是更为写实的“姐姐”,一个善良、无私、奉献、隐忍、无奈、被剥夺的姐姐。
安然妈妈存在感并不强,但当安然问舅舅“当儿子的感觉好吗?”,舅舅说“我这样的儿子,屁用没有”时,当安然穿裙子被暴揍时,妈妈拉着安然,让安然赶紧认个错、服个软时,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姐姐”。
安然和表姐是一代。
安然父母车祸去世了,留下一个并不太熟的弟弟。这个弟弟是自己上大学之后,父母生的二胎。
车祸现场,安然呆呆地愣在原地,警察盘问她的身份,拿了她的身份证。
因为车里挂的是父母和弟弟一家三口的照片,父母的手机里也只有与弟弟的合照。
父母死了,所有人都理所应当地认为“长姐如母”,安然肯定是要养自己的亲弟弟的。
安然绝不肯。因为她要去北京考研,她要在北京工作,她要离开这里,完成她曾经被扼杀掉的梦想。
父母偷偷改了安然的高考志愿,将临床医学改成了护理。理由是,女孩子就应该本本分分读完书,找个在家附近的工作,照顾家庭。
安然想去北京,约好了和男朋友一起去北京考研。
可是不管安然问多少遍,男朋友迟迟不对家里人开口。
安然要第一次见家长了,舅舅让她穿漂亮点。安然看着床上放着的几条裙子,陷入沉思。
安然最终还是没换裙子,去了男朋友家里。
男朋友的妈妈,开心地计划着两人早早结婚生子,安然挣开了男朋友在桌子下拉着自己的手,扶着额头笑笑。
吃完饭,一家人送安然下楼,迎上来被舅舅怂恿的弟弟,扑在安然怀里,叫着她“妈妈”。
安然回到家大发雷霆,弟弟从隔壁房间的窗户防盗网爬了过来,背错了舅舅教的七步诗,接着摔了下去。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安然蹲下系鞋带,弟弟自然而然地趴在了她的背上。安然愣了一下,背起了弟弟。
弟弟说,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安然想起来小时候,自己穿裙子是要挨狠揍的。因为爸爸逼自己装瘸子,这样才能在计划生育的大环境下,以头胎是残疾人为名,开到证明生个二胎,最好是个儿子。
安然睡梦中总是痛哭,她看到爸妈骑着自行车好像要丢下自己,又看到爸妈在游泳池里把自己按了下去,安然哭着跳进泳池,奋力向小安然游去。
安然处处要强,身上带着一股子尖锐。每次和别人起冲突,男朋友都紧紧地拉住安然,挡在她的面前。
安然说他不懂他,他说我们在一起五年,我还不懂你吗。
他们最终分开了。他没有和她去北京。
安然披着爸爸的皮衣,站在楼顶的夕阳中,唱着青春舞曲。
安然这里太美了,坚韧又脆弱,勇敢又悲伤。
就像安然说的,他们一个喜欢吃麻辣烫,一个想去大海冲冲浪。
他可能永远无法真正地懂她,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不被认可的女孩,是怎样的“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
安然也会在夜里对着爸妈的遗像哭泣,爸爸都是因为改房产证名字的事情不停地给自己打电话,却因为正在值班没有接电话,爸爸心梗发作,和酒驾的车辆撞在一起,出了车祸。
安然痛哭着说,我从来要的都不是房子啊。
是啊,安然要的不过是,可以努力站在父母面前,得到一句“我的女儿还不错”的评价。
所有人都指责安然不管弟弟,却没有人想起来,安然也是一个刚刚失去父母的年轻女孩。
安然送走了弟弟,她努力地考研,卖掉了房子,将弟弟的那一半钱放在了卡里。
电影有一个开放式结局,有人理解为姐姐留下了弟弟,放弃了去北京考研;或是姐姐送弟弟回到领养家庭,去了北京;或是姐姐带着弟弟,一起去了北京,一边照顾弟弟,一边追求梦想……
无论是哪一种解读,存在即为现实。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安然一定会坚定地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她不是姑妈那样的“姐姐”。
第三种尽管是理想中的“大团圆”,但是这就又回到了电影开头探讨的年轻姐姐的生存困境。
表姐这个配角,和安然一样,对“姐姐”理所当然的“职责”,持反抗态度。
表姐有一句毒辣的台词,她冲着收留表弟的妈妈吼“你不吃苦谁吃苦,你就一吃苦的命!”
真的很扎心。都说吃亏是福,无私的“姐姐”好像总是在吃亏。
这福气,给你要不要?
孕妇的两个女儿是一代。
孕妇有孕期子痫,丈夫和婆婆甚至孕妇自己,都坚持保小。
后面跟着两个小女孩被奶奶推着,眼泪婆娑。
这一段,实在是犀利。通过安然和孕妇丈夫的争吵,直面直接把问题甚至是怼到观众脸上。
“生儿子就那么好吗?”
“生儿子就那么好吗?为了生儿子命都可以不要?”
“生儿子就那么好吗?为了生儿子女儿可以不要?”
“生儿子就那么好吗?……”
这一段细思极恐,让人毛骨悚然。很容易就联想到很多妇产科保大保小的新闻。
丈夫不在乎,婆婆不在乎,连孕妇自己都不在乎。
只要生下来是个儿子就行。
甚至可能孩子一生下来!三个孩子都没了妈。
这部电影把重男轻女、家庭伦理等问题抛给了观众。
好的电影,并不给出答案,它只启发我们思考。
李银河老师说,这部电影还探讨了家庭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价值观冲突。
自我实现和家庭责任,的确也是堵在安然面前的道德两难。
只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谁都没有权利,用“长姐如母”去道德绑架一个“姐姐”。
毕竟我们一出生,先是个人,才可能是女儿、姐姐、妻子、儿媳、妈妈……
也有很多人鄙夷电影结局,认为模棱两可的结局会让不明所以的观众加重对“姐姐”的道德绑架。
还是那句话,电影无法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它能抛出问题、揭开现实一角,让人直面问题、思考问题,已经很不错了。
我不想吹捧这部电影有多完美,因为电影本就是遗憾的艺术。
正如很多人所说,不喜欢黏黏糊糊的结局,不喜欢太过生硬直接的台词。
但是在我看来,我把姐姐的不忍签字和临时带走弟弟,理解为姐姐的善良和弟弟的无辜可爱。
至少在看到安然终于穿上了从小想穿却不能穿的亮黄色的裙子,我哭得既开心又难过。
而那在一些人听来硬生生直怼人心的台词,我只想说,在现实中,“姐姐”的内心控诉,只会比这还要让人听不下去。
因为那听起来,就是两个字——残忍。
今天我是带着我妈,我表弟,一起去看的电影。
我们都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有笑点,有泪点,有共鸣,有扎心。
我妈家中兄弟姐妹五个,她排行老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我妈看完感叹,不管儿子女儿,只生一个好。
表弟有一个亲姐姐,他看完电影说,电影里的父母太极端,现实中应该没有这样的。
我笑笑不说话,只是觉得当儿子真好。
电影里面才艺表演会上,安然问司机为什么帮忙找领养家庭。
司机说,我也是养女儿的,我知道你一个年轻姑娘,带个孩子有多困难。
和表弟聊了一会儿,他说完全能明白电影想表达的意思,也完全共情电影里的每一位“姐姐”。
挺好的。
我只希望,看完电影,这样的同理心能够多一些,再多一些,越多越好。
愿每个“姐姐”,都能笑着穿裙子。
而我们其他人,没有权利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