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孙皇后

提起长孙皇后,人们常将其所著《女则》与班昭《女诫》混为一谈,进而误认她不过是封建礼教下“三从四德”的典范,被视为是对女性尊严的凌辱。此等误解,源于对历史的无知与轻信。史载《女则》乃长孙皇后采撷古代女子得失事迹,加以己见评述而成,实为读书笔记。其价值观主要聚焦后妃政治操守与治国辅政,倡导的是女子才学与政治能力,且明朝后此书便已失传,与《女诫》是截然不同的两部书。批判长孙皇后为“女德代表”,实乃千古奇冤。

    真实的她,绝非唯唯诺诺、唯夫是从的深宫妇人。玄武门惊变前夜,她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李世民的股肱之臣同心戮力,共商大计。事变当日,她更亲临玄武门,与李世民一同擐甲执兵,慰勉将士。此等胆魄与担当,岂是囿于闺阁、只知以色事人、唯夫命是从的寻常女子可比?“巾帼不让须眉”,长孙皇后当之无愧。

      回溯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功勋卓著,却也深陷政治漩涡。自武德二年刘文静事件后,高祖李渊便对其心生嫌隙。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屡进谗言,勾结后宫,不断挤压李世民的生存空间。至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后,兄弟阋墙之势已不可逆转。眼见丈夫与君父日渐疏远,又遭东宫、齐府联手攻讦,后宫诋毁之声不绝,李世民处境岌岌可危。此时,作为秦王妃的长孙氏挺身而出。她以女性特有的政治智慧,斡旋于朝堂后宫之间:修复李世民与李渊的父子裂痕,弥合其与后宫嫔妃的嫌隙,更将探知的朝堂动向,及时传递给在外征战的丈夫。正是她的竭力周旋,使李渊一度缓和了对李世民的态度,也为秦王掌控全局提供了关键支持。

      可以说,从武德末年的波谲云诡,直至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长孙皇后始终身处风暴中心,与李世民共担风险,同历生死。

      纵观唐朝诸后,长孙皇后或许非权势最盛,亦非声名最显,然其“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却为史家所公认。后世史官“贤哉长孙,母仪何伟”八字定评,奠定了她无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无论是何种“贤后”榜单,她必列前茅。

      李世民誉其为“佳偶良佐”,实乃至评。伉俪情深之外,她更是太宗政治上的重要辅弼。她饱读史书,常借古鉴今,匡正太宗施政之失。虽自册立为后,常以“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为由避嫌,不预朝政,但在关乎国本、朝纲的重大时刻,她从不吝于直言进谏。贞观年间,她以其独特的方式守护忠直之臣,体恤宫婢仆役,谏言太宗亲贤远佞、以史为镜,尤其力主抑制外戚权势,严防其干政。当我们审视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就时,长孙皇后以其智慧与德行所做出的贡献,实乃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深具远见卓识,虽未能最终阻止长孙家族在政治漩涡中倾覆的悲剧,但在其生前,她已为保全家族竭尽所能,其心可昭日月。

      长孙皇后与太宗少年结发,风雨同舟二十三载。生同衾,死同穴,开帝后合葬之先河。任岁月流转,沉睡于昭陵的帝后,早已超越帝王的尊荣与后宫的桎梏,以其智慧、胆识与德行,共同铸就了“千古贤后”的不朽典范,万世流芳,永受敬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3,278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1,899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1,343评论 0 1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511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52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