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因这样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邂逅了《活着》。心想,这书究竟囊括了怎样的一个人以怎样的姿态去度过这以笑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
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与失去,成为余华笔下的那个人。从他身上,折射出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动荡与变迁;从他身上,展现出父辈与老一代人的隐忍与苦楚。
困苦是他最亲密的“伙伴”,陪着他从一个阔少爷走到一个下田耕作,为生活发愁的庄稼人,也陪着他从徐家人丁兴旺,走到最后只有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陪伴。我不禁想到,人到底应该有多强的忍耐力,才能扛得住这几经变化的一生,才能扛得住从天而降的苦难与负担。这么苦难的一生,为什么还要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余华的这句话告诉了我答案。人应该简单的活着,人活着如果被加了很多标签,有一天会承受不了的。人应该不为了他人而活,因为命运总是多变的,有一天他可能会夺走我们身边的一切。福贵经历了他父母的死,他儿子的死,他妻子的死,他女儿、女婿、孙儿的死,到最后孑然一身,他当然会伤心,但他说过更多的是踏实。因为他的亲人全都先他而去,所以当他死时,他再也没有顾虑了。经历那么多坎坷之后,只有他还活着。他是真真实实地活着,这一生,就有了意义。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暗降临。” 我相信,活着,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