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

现代父母是焦虑的,担心孩子学得不够多,担心孩子跟不上成长曲线,更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输掉人生……

人生究竟该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

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而且她做到了。

作者 陈之华

众所周知,现代的互联网很多技术都来自开源软件社区,而最有名的开源软件操作系统Linux几乎成为了垄断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大量的台式机也开始使用ubuntu等Linux系统了。

这个Linux系统的设计者,就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毕业的Linus Torvalds。

Linux系统的Logo是一只小企鹅。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企鹅帝国腾讯的Logo也是借鉴了Linux系统的logo。

十二年前,Linux 内核开发社区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不能继续使用 BitKeeper 了(原因是当时Bitkeeper 著作权所有者决定收回授权,内核开发团队与其协商无果),而又没有其他的 SCM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可满足他们的分布式系统的需求。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接受了这个挑战,决定开发一个新的版本控制系统。周末他消失了,一周后,Git 问世了。今天,Git 已经成为上千万个项目的版本控制系统,基于Git系统的Github并且在程序员中引发了开源热潮。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源生态系统。


这样伟大的成绩靠个人做出来,让全球的教育专家们都感到好奇,芬兰是怎么培养出这样的软件技术天才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扎实的基础教育改革

列强环伺,仅有530万人口的小国——芬兰,选择坚持扎实的基础教育改革,坚持以一个真正“以人为本,不求躁进、不讲形式、不以赢为目标”的教育本质厚实国力、耀眼国际!

北欧的孩子,和你我的小孩相同,毫无差异地拥有所有人性中的各个方面;而所有从儿童到青少年的青涩成长历程,也都一样。唯一差别的是,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要赢在起跑线的竞赛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概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真正区别。当然,芬兰人对于自己的社会与教育,也多有抱怨与批判。只是所有的争议,总是希望能找出未来更好的道路,稳健迈向美好的未来。我知道,教育是进行时,所有的数据与统计都会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更新,所有的细微之处,也总会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修正。但这一项进行时就如同个人的生命一样,必须在变与不变之中,找到最重要、最值得珍视的精神与价值;而唯有回归根本,才能检验价值与精神的可贵之处。

芬兰的教育成就,就是把所有的“根本”与“偶然”,都去一步一个脚印落实之后,所产生的种种“必然”。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芬兰人总是不断地跟我说:“我们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芬兰建立了水准一致、免学费、提供温热午餐,以及配属特殊辅导的教育体制。这些平等、均衡、高品质、城乡差距小、学校不排名、好老师分散全国各地等林林总总因素,一起构成了芬兰各级学校之间差距小的关键。

取消督学与教师绩效考评,教师自主权至上

当然,取消督学与教师绩效考评,让地方政府自治、教师自主权至上,中小学教师具备硕士学位、幼儿园教师具有学士学位,中小学生养成独立自主人格,中长短期的特殊学生教育辅导,强化身心障碍人士抚育教育,为特别的学生安排个别辅导课程甚至量身定做,高度尊重多元文化,强调重视母语与阅读等等,都成为全球各国日渐耳熟能详的芬兰教育特质。芬兰的教育专家同时一再强调,凸显优秀学生和精英教育,并不会对整体教育带来最好的结果,反而只要善加鼓励、运用资质优异的学生来帮助一般或落后的学生,使资优生了解人与人间的差异,这不仅不会影响资优生的学习,反而有助于群体社会的平等发展。同时也认为,当学校老师觉得自己拥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与参与感,整个教育体系就会有向上提升的动力。因此,老师的养成训练,必须包括了解各个学生的差别,与这些差别所产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让教师了解到教育责任不是照本宣科上完课就好,而是以同理心爱护照顾到个别学生,如此一来,整体社会才能有消弭学习落差的机会。

芬兰这么少的课时,成果还能如此平均而优质,为何?

芬兰宪法规定了人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政府则有提供教育的义务。因此芬兰教育体制内非常尊重每一个孩子,也认知到学生的理解进程本来就不尽然相同,所以希望在正常教学时程之中,让同一课程但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另外弹性编成不同授课班组,以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励学生按照自身学习能力,一起迈向最终学习成果的目标。而学校内的辅导教学,就是为了老师能在最快时间内,找出学生的问题,或是最有效改善问题的方法。但芬兰这么少的课时,学校也不举办、不提倡课外补习、辅导的情况下,为什么芬兰教育的成果还能如此平均而优质?

归根究底,教师的训练扎实,在小学到中学阶段,把学生应该建立起来的阅读习惯、数理解析能力、日常生活技能等等,在课堂和各种多元的课程里,有系统、让学生有兴趣地了解与认识。不用靠着不断考试、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填鸭式教学与压迫环境,让多数认为非优秀的学生与家长们心生畏惧而苦苦念书。并且,芬兰教育着重理解,着重探索原理,希望孩子们透过教育,知道大部分知识的源起,学会知道要问“为什么”。他们鼓励孩子多问、多了解事物的所以然,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训练,更从不教导任何快速成功的诀窍。芬兰人深信,“基础”最重要,只有基础稳固,日后建构更高的楼层才会稳固。因此,芬兰愿意花费许多人力精神在基础教育上,尽量让跟不上进度的孩子或一时学习缓慢的学生,都能有额外的辅导、关怀和资源挹注。

芬兰中小学生的上课时数,是OECD评比成员中相当少的。当意大利、荷兰两国7至14岁间的学生,一年的平均上课时数超过8000个小时,而芬兰学生竟只有5400个小时,不到他们的7成。此外,芬兰中学生平均每周会花上超过4小时以上读书的是20.4%,而美国学生则是50.8%。芬兰中学生每周在下课后平均会花时间练习4小时以上数学的只有2%,而美国这一数据却是芬兰的7倍,高达14%。但成果显示,芬兰中学生的数学平均表现并不比亚洲国家差,更不用说超越美国了。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追求快乐又有效率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先不论芬兰的教育制度如何优质,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她的教育预算与别的国家相较之下,不是相对最高的,她的上课时数是相对最少的,但却能以平衡、平等、学生压力小、教育不扭曲基本理念的成就等,在国际社会教育评比上,表现突出、亮眼。

在芬兰,基础教育中学的授课时数,最少为每周30个小时,最多不能超过35个小时,从来没有必要留到晚上七八点,也没有周末要去上学的私立学校。他们没有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暑假一放就是两个半月,而且少有暑假作业。我曾以为这大概是最长的暑假,但后来在芬兰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的习题中发现,有些南欧国家的暑假可是长达三个月之久呢。

在芬兰,中小学生放两个半月的暑假,大学生放三四个月不等的暑假,各机关人员放一个月,许多公司行号也多少会休上一个月多,不少餐馆更在夏日期间完全不开门。整个赫尔辛基市的街头人潮,有好几成是外国观光客。到底这些假期放得多不多,长不长?他们是不是在浪费生命呢?还是芬兰人真正体会到也实践了,休息就是在充实生命能量之后再出发呢?如果大家都能够体会到,北欧人在漫长的冬季之后,对于美好夏日的重视,所以渴望卯起劲来放空心灵、吸收阳光与清新空气,就能真正产生同理心,了解为什么需要放假、休息。毕竟人无法与大自然搏斗,也无法和长期积累的疲惫、黑暗抗衡,只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步调,为自己和群体做更完善的规划,如此,大家都能安心地去休假。

中学采取科目制

芬兰孩子上了中学后,就没有固定上课的教室,而是采取科目制,让大家在不同的科目时间,前往不同学科老师上课的教室去学习。一整年间,还会有五到六次不同课表的变动时间,以配合不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时间,以及分组上课的学习。

“赋予自由,就是责任的开始。”信任,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芬兰社会与教育不采用“防制”的管理法则,而是选择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为教育的开始。信任起于自我管理,这是芬兰教育体制中一项基本概念。这项概念的基础,在于芬兰的教育体制与学校、机构都不断思索,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是要求学会书本的信息就好,还是要学会独立与发展出自我想法,更能进一步发展出自主搜寻、汇整信息、研讨运用的能力呢?芬兰教育体制专注于培养孩子们终生学习的能力,而唯有一个与生活教育充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达到让孩子永续学习(Education for Life)的基础。

教导,同时尊重孩子与个人的独立性,就能在教学中赋予孩童责任。今天教育让学生有独立发挥的空间,教育孩子能独立思考,自然也就希望学生能在日后展现出自我学习的能力。芬兰一再强调,只有发展出持续学习的动力与热情,学习成果才会强大、丰硕,而且无止尽地延伸。芬兰教育在这几十年与时俱进的不断自我改革中,被证实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文瑰宝。而国家竞争力也就这么自然地建构在优质的教育理念上。制定教育方针与核心课程纲要的教育委员会认为,所有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个人的成就感,这其中当然包括老师!芬兰教育制度在1994年历经了重大变革之后,老师获得充分的教学自由度与课程自主权,可以自行决定教材与教学内容和进度。希望让老师有参与感、决定权,让从事教学多年的实际经验与专业足以发挥,增加他们为社会或学生改变些什么的参与感,激发出更好的教学动力与热忱。

这样的模式也贯彻在孩子们的身上。学生经由实作、参与、讨论、找数据、互相分组与学习,不知不觉就启动了学习的动力与寻找事物本质的兴趣。如此,孩子们的数学作业等,大多不会由老师批改,而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相互核对答案,或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之后,由学生自行订正。

这点或许让自小就习惯每天由老师批改作业的我们,感到困惑与不解。比起亚洲的学校,芬兰的班级人数显然不多,但老师不批改作业,反而花更多时间准备课程、思考、休息、充实教学内容和自我研习、进修。几年下来,女儿们的习作本老师批改得少,对于这些教学文化与方式的差异,我一直相当好奇,除了想多方了解外,也反思不同思维所带来的影响。

其实不光是免掉了这些批改与签字的工作,我想,芬兰老师还可以更“轻松”,因为他们说联络本是让孩子自己做记录的,里面可以自行记载功课、学习进度、近来重要的校方活动等等;但这不是统一规定。家长有任何想要询问的,都可以运用联络本、电子邮件、短信,但真的不用老师和家长每天都做形式上的签字!但也或许如此,家长的签字在通知单、测验单和每学期的成绩报告单上,反而显得重要而谨慎多了。将事情交由孩子主动来动手,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养成自我学习的意愿和动力。这是芬兰教育理念非常具有启发性的特色。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芬兰教育中另一项最可贵之处,就是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对学生和老师都一样。在学校不给教师做无谓的评比与评分,不给老师打考核,没有督察,也没有评鉴报告。

平等、品质、公平

教育机构的官员们回答说:“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所谓的老师一样好,就是在其养成教育中,拥有完整的教学能力训练。芬兰基础教育体系的教师,不仅拥有硕士学位,更在其教育领域学习中,发展出研究、教学与思考的多轨能力。他们相信评比与评分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扭曲与竞争,反而丧失了鼓励老师们自我充实、进修的本质与意义。而且,每个班级、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尽相同,老师既然不能选择学生,就不需要强力去凸显自己的“教学成果”,再说,成果又如何能具体地被评估呢?芬兰人还会反问:“请问,对老师作评比的意义何在?”这样的逆向思考,从芬兰讲求平实、平等、高品质的教育师资培养角度来说,也的确是。因为如果真的要把老师们都拉去作比较,那还真是连起跑点都不一样的“不公平”!

“平等、品质、公平”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况且,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拉普兰大学教育系附属实验学校校长瓦拉能博士跟我说,我不需要去管老师,老师的教学如有任何的问题,最后一定都会反映到我这里来。如果我们去管老师,所有的表面功夫,又有谁不会做呢?你要什么数据,人家就给什么。你一来,人家就做个标准模样给你看。可是那有意义吗?对学生有益处吗?对整体教育进展有帮助吗?当主管教育行政的机关,不作起跑点不公平的评鉴,而给予参与教育的校长、老师、学生同等的学习成长机会与动力养成,一起依照全国教育核心课程纲要,自行订立自己的教学目标与希望达成的效果,无形中反而更符合人性的平衡价值。

这个想法确实很芬兰,让习惯评比的亚洲社会乃至美国教育体制,对于芬兰的表现和基本理念都相当惊艳。也为习惯于从小到大要求品学兼优、当第一名的社会,提供了不一样的北欧思维模式。当整个社会从小到大都在“比”,从学业成绩、工作绩效、职场成就等等无所不比,不管资源与人员配置是否不同,就大家搅在一起地去比成效、打考核,丧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与互助,更让长期社会发展趋向狭窄的功利与恶性竞争。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现评核制度,仔细推敲其实处处有着明显的不公平。而芬兰的想法是,资源、对象、起跑点都不同,为什么要比?如何去比?放下起跑点不公平与评鉴制度的不平等,人性尊严和自我实践才会自然浮现!可是,难道芬兰老师的教学成果和是否适任等等疑问,就没有任何的评估方式吗?有的,当然有!

老师一年之中会与校长一起讨论个好几回,老师不仅自行制定出一整年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还要规划下一阶段或明年的教学计划要如何达成,总结去年之中最令自己满意的教学成绩是什么,为什么会让自己满意或不满意。校长和老师一起以每个人不同的条件与情况去评估,这就是一种对自我期许的鼓励。老师们从实际教学状况对现在与未来有所构思与规划,再加上回顾过去教学的讨论方式,让老师自己找到生涯规划的真谛,找到自我成长、策励的动力。每隔一阵子,老师会收到不同意见与满意度数据,这些是让老师们对于校方、家长、学生等各方反应有全盘的了解与省思,也知道自己教学方法和内容会引起怎么样的效果与回响。而不是以单一的“甲等”、“乙等”来打考绩,或依照人数比例分配下的绩效考核,而出现总是被当做牺牲品的菜鸟,或总是轮到考绩垫底的倒霉鬼。

显然,芬兰体制评比老师的方式与评估孩子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我们评比孩子的模式是考试和分数制,对老师的评比也是绩效挂帅;最后,总是有老师和学生为了分数和考核不择手段,扭曲了多少原先对这份工作与学习有热情、有理想、有抱负的老师和孩子们。几年来,我曾经好几次询问各级政府官员的考核体制,一样的是以自我肯定、自定目标与标准的评估模式。标榜从起跑点去衡量的分数至上评判法,真是不经意间拿了同一把尺,去衡量每个不同的孩子、老师与人员。

“因此,从青少年对这份职业的选择来看,教师会如此的受欢迎,多少反映出我们整体社会对于教师的尊敬。”他再度强调说。虽然在芬兰社会里,基础教育的教师薪资水准远远比不上律师和医生,但芬兰普遍社会观感和我所访谈过的多数芬兰男女老少,仍然认为教师是一份有尊严、有自主权,而且很有人生价值的工作。对芬兰人来说,薪资的高低,显然不是职业选择中的首要考虑。

不让一人落后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这千百年来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育基本理念,却在北欧国家扎扎实实地付诸实现!芬兰只有一句“不让一人落后”,而真实去执行之后,却总一直还觉得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的自我激励。

它在芬兰,真的不是一句口号。

从独立之初的内战到“二战”,让芬兰人相信了社会和族群不能自我区隔,只有充分落实教育与生活上的平等精神,小国才得以生存和长期发展。就是这么执著于这个道理,才长期地在全国各地各校,对于需要特殊辅导教育的学习缓慢学生,投入不间断的关心和教育资源。芬兰着重起跑点式的公平,以及对“后进”和“弱势”学生投入更多的心力,这与我们一向只注重、看好“优等生”的心态截然不同。但芬兰实实在在地不放弃相对弱势的孩子,却成为芬兰教育被全球评鉴为最平衡,以及受测学生通过比例最高国家的最关键因素。这种不断强化教育、辅导学习能力比较低落孩子们的教学,是一项耗时费力,并且需要庞大教育资源的工作,芬兰政府在各地学校中,从零年级到九年级,都是不断地投入与深耕。

既然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就没有人可以自我放弃,更没有人有权利去决定哪一些人是可以被放弃的,尤其是还在成长中的脆弱孩子。国家与孩子的未来,唯有重视人本价值的“众生平等”教育观念,与长时间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用心扎根,才会真的成长茁壮。如此而已。

上小学晚一年,“推迟”孩子的学习光阴

芬兰孩子满七岁才入小学,比起大多数国家都来得晚。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大女儿多数同学的年龄,在台湾已经是中学一年级了。芬兰的研究与教育单位认为,七岁的孩子,就心智与情绪各方面的发展相较成熟,所以比较适合开始进入小学。但如果孩子尚未准备好,学校和相关的学前幼儿园(Preschool)老师,会与社会福祉人员一起鼓励父母让孩子多预备一年,就是以三年时间读完低年级,不然就是向政府申请将孩子读幼儿园提早一年,成为两年的学前教育。

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延缓”、“推迟”或是“筹备”孩子学习光阴的教学观念呢?因为,芬兰教育者认为,孩子在10岁前是一切学习态度养成与阅读习惯建立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及早在各方面多加察觉到需要特别协助的孩子们,并配合他们的特别情况设计出适合发展学习能力的课程,即使是多了一两年时间,但日后整体教育所需要再为这些孩子付出的额外辅导与附加挹注的资源,就会相对降低。

这些需要多一两年学习的孩子,有的不外乎是过动儿,有的则是在语言发展、手脑肌肉协调运作、群体互动、情绪管理等学习能力上,需要多加关注与辅导。总体说来,就是这群小朋友在某些层面上尚未发展妥当,而不足以适应小学一年级的所有课程。芬兰学校附设这样的班级,通常会称之为开启班或预备班。这样的方式在不同的郡市镇里,会以稍有不同的模式进行,无非就是希望能让基础教育在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群当中,打下良好的根基,实实在在地去协助、辅导每一个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将我们认为的不必要、不可能,努力去转化为无限宽广的学习能力发展,为每一位孩子搭起人生桥梁。

为何芬兰学生读书事半功倍

韩国国家教育评估机构洪博士语重心长地跟我说:“韩国学生的成绩,是靠着持续不断的私人教学与补习。”然而依我这些年的采访及观察,芬兰中学生每周花在数学的时间,只有不到韩国学生的一半。芬兰学校提供的数学教育,却已然达到与亚洲国家旗鼓相当的成果。这种标准的事半功倍法则,令日韩美英德等各国人士,啧啧称奇。

芬兰基础教育的数学学习时数,是从小学一、二年级的每学年6节课,到三至五年级的平均上满12节课,其后则在六到九年级时平均上满14节课。

明确各学科的教学目的,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芬兰核心教育课程纲领界定各科的教学目的:

数学

数学教学目的,主要在发展学生运用数学所启发的思考、概念与解决问题能力。

环境与自然

环境与自然课涵括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和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初步介绍,从小一开始认识自然界、生态、环保等概念。希望建立学生对于自己与他人,乃至全人类生物的多样性,对卫生健康以及疾病医护都能有所认识与了解。

小学一到四年级,概括式地先对于“环境与自然”这整片树林做介绍,五、六两年间,就开始分为“物理与化学”和“生物与地理”两门课。随后初中三年,再分科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生物

五年级开始的生物课,是为了探索生物之生命历程及活动现象,协助发展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基本思考。老师也藉由实地观察自然的学习与认识,让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发展、保护,与生命各阶段的成长都有所认识。

地理

芬兰教育理念里,十分强调“跨学科”之间的关联与国际化的概念。小学五年级开始上地理课,不仅认识芬兰,也扩及整个欧洲到世界各地;小学五、六年级,地理课程内容注重了解整个世界地理。孩子们不仅因此认识到自然界的丰富多元,以及世界各地的地缘环境,还要学会去欣赏多元地理区位的差异,更开始对于跨文化间有所尊重与包容,并对国际化有所了解。初中开始的地理课程,则是希望能为自然与社会搭起通识基础的桥梁。学生从相互配搭的课程,认识全球自然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联,以及对这些关联的起因有所了解。

所以地理教育不再只是记忆哪条河有多长、哪座山有多高,而是希望学生日后能成为一位活跃的全球公民。学生除了对自己的国家与环境能有深厚的认识外,还要使学生了解并致力于推动人类与环境的永续生存。一旦学生从小就了解世界上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就会自然培养出持续关怀自然与人类活动的胸襟。

物理与化学

芬兰孩子们从五、六年级开始上初级的《物理与化学》课。课程设计是希望鼓励孩子们了解美好环境和安全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对于环境有责任感,以及学会如何处理与环保有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中阶段,课程重心在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与相互合作习惯,并鼓励学生对于物理学科产生兴趣,了解物理与科技在每日生活居住环境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物理课是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与客观认知的科学人格特质,希望发展学生对于环境保护与能源、资源使用的抉择力与评断力。

化学课的终极目的,则是希望学生能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运用化学知识,不仅去了解化学在社会、居家环境和每日生活科技中的重要性,也有能力去做决定与讨论。课程运用大量做实验来观察、研究物体所产生的现象与日常居住环境的关联。

健康教育

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老师会从孩子或青少年的生活各个层面开始,和学生一起了解人类生命周期每阶段的现象与如何面对。学生更从生活方式、健康养成、疾病认识、个人社会责任等,综合认知如何对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健康负责。

大女儿开心地对我说,健康教育课让她们学到很多生理知识。也让我了解到这堂看似一般个人卫生的冷门课,实际上成为学生探索自己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相处能力的“通识型”课程。自从老大的学校教导成长中孩子每天所需之卡路里后,两个女儿便每天吱吱喳喳地讨论所吃食物的营养值是否足够。

尊重多元的开始

小学一到四年级间,健康教育主要是“环境和自然”课的一部分,而小五、六则成为“生物地理”与“物理化学”的一部分。整个“通识教育”概念,就是藉由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贯穿、连通,让理化与身心卫生,都可以融合在基础教育里面。孩子们先在小学六年之内,先看到了整体基础知识的一座“森林”,到了初中三年,这些学科才逐渐分成为独立的课程。

其实芬兰学生们从基础教育中,不只整体了解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等之间的整合式概念,连家庭经济课(家事教育)、体育、社会伦理学科,都逐步建构相互关连,而成为网络状的通达式学习环境。

学生不会只知其一,而是自然而然地在一门课程之中,被导引连结到其它学科的学习。所以芬兰基础教育,是着重实际、实用、整合各个面向,而知识与教育更必须结合日常生活、成长环境、生命经验、所在地与全球关联性等等;再配合对实作、实验的重视,让学生既均等又平衡地学习各种学科。

“宗教”或“伦理”

芬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修“宗教”或“伦理”课;没有选宗教的,就会去上伦理课。宗教课程的内容很多元,伦理教育更会引导学生认识宗教与人生。但无论是宗教,还是伦理,都不是狭义地只介绍宗教或伦理,而是广泛地探讨与认识各类宗教的核心价值和人类的心灵需要。

开阔与内外兼具的视野

历史课

小学五年级时,学生会开始上历史课,从史前开始探索各个古文明的兴衰起落,也逐渐涉及到北欧地区的民族迁徙与历史沿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明递嬗的轨迹。这种同时教导世界史与本国史,以及本国所处地区与周边文化的课程设计,是希望以长远眼光、开阔心胸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了解,人无法自外于世界,国家公民也必须是全球社群的一分子。社会初中开始上社会课,课程会从个人与社会人文层面,把社会科的基础概念和学科范畴,以全貌式的教学引领学生逐步去认知。

学生会从中了解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各阶层、各层面的生态,学习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以及实际生活会运用到的各类常识。

体育课

体育课通常为一周两节、一次两节课,所以学生会有充足的运动时间。芬兰学校一般都有室内体育场,依照学校的规模大小,有些学校或许会有足球场,但不见得都会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露天操场,毕竟芬兰最好的季节是暑假,一放就是两个半月。所以漫长的严寒秋冬学期之中,反而需要装设有暖气的室内运动空间,让学生们在五六个月的严冬,仍有适合的运动场地去保证有规律的课程。依课程计划,除了利用室内体育场外,随处可见的森林绿野与公园都能成为体能课的腹地。而短暂的春夏之交,就是师生户外教学和踏青的最佳时机,冬天则成了滑雪和溜冰课的天然体育场。

体育课除了各种球类运动的接触练习之外,其它跑、跳、掷、律动、舞蹈等等全都设计在课程内。而户外进行的溜冰、下坡滑雪、越野滑雪、冰上曲棍球等,以及邻近社区室内游泳池进行的游泳、跳水、水上救援等课程,都让学生乐此不疲。更奇特的是芬兰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会教导学生使用地图和指南针,让学生从树林区域里,寻觅辨识方向与路径走回学校的识图课。其实,冬季运动对芬兰和北欧孩子们来说,是基本功。芬兰人热爱运动,各类运动都会去尝试,并从中找到终生合适的兴趣。

教育与职业辅导课

这项课程,是希望学生逐渐了解个人的学习能力,也认识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为往后的人生发展出必要的自我充实技能。

这门课程在小学间,依照不同学校与当地政府的课程表,逐步为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的职业类别,而课程内容的设计,是让学生尽早明白自己和家人所处身的社会,不仅有着各行各业,也鼓励他们观察、了解周边环境所出现的各种行业。

初中时期的两年教育与职业辅导课,是让学生了解教育和人生的相关性,并认识各职业的工作概况与技能需求,对于初中后的人生选择,究竟是要进入普通高中还是职技教育,就能有基本而广泛的认识。

精彩平衡的人生路

音乐课

曾经,芬兰的音乐课不过是“唱游课”,经过几个世代以来的教育改革,芬兰才回归到最基础的“音乐课”定位。课程中协助学生熟悉各类型的音乐,从不同的学习与欣赏经验过程中,找到自身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型乐器和歌唱,鼓励学生在了解音乐之余,想一想自己将来是不是有从事音乐活动的兴趣或特质。并且启发他们试着以音乐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辅助学生了解如何借着音乐与自己相处,协助他们在音乐世界里,让心灵健康地成长。

希望学生可以学会对音乐的欣赏,无论是古典、流行、摇滚、重金属等都好,所以不仅是器物或技术层面的教导,而是在接触各式音乐的探索过程里,学会尊重与欣赏多元音乐表达形式,探索自我兴趣,养成人生在音乐艺术上的开放态度。音乐课里,从古典音乐到流行吉他弹奏,从爵士鼓到钢琴、电子吉他、芬兰民俗Kantele琴等等,都一一有接触到。

视觉艺术发展

孩子们的视觉与艺术思考,是这门有关视觉、艺术、设计概念课程的着眼点。它不只是美术课程的绘画或雕塑手艺等等,还包含视觉表现思考、艺术与文化认知以及环境美感与建筑设计、媒体与视觉传达等更深层的人文意涵。

这样丰沛的学习模式,就是希望培养学生广博、平衡的视觉概念与思考习惯,以及对于美感与道德观的概念认知。学生除了能够动手创作表达自己想法与观点的平面或立体作品,还能体验视觉艺术在社会中的文艺、传媒、建筑与人类环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了解群体的艺术赏析关系,让孩子能自我创造视觉表达的能力,并能同时赏识世界与芬兰的文化艺术,从而爱惜本国与国外文化,更知道如何从现代视觉观点去看过往与未来的世界。

工艺课

芬兰的男女生,从小就开始一起学着打毛线、踩缝纫机、运用锯锤砂磨、拼制电路,这成为芬兰教育中最注重基本与实用,且最具有两性平等意义的象征。这些课程让孩子们一一从实作中,完成一项接着一项的工艺品,还真正学会生活里最需要的DIY技能,让原本就没有阶级的平民众家子女,学会最生活化、一生受益无穷的自我照料本事。

一代接一代的芬兰孩子,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实实在在走过这些无分男女、不贴性别标签、摒除贵贱贫富的工艺课程,不仅在往后的人生年岁里,可以运用学校里真刀实枪学到的技巧,打理自身生活与居住环境里的大小杂事,也带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通过更专业的学习,把原本已经在基础教育就学到的技能概念,进一步发挥出来。这种同时了解技艺、文化、素材、环境和各项因素相互依赖性的训练,让孩子们有系统、持续性地藉由各类工具与材料,独立或合作完成学校的工艺作业,更开展了学生的创意启迪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进手脑协调和肌肉动能的强化。

芬兰学校一直都有自由选修各类艺文与工艺课程的弹性;八年级的学生可以从音乐与艺术课程中任选其一,七年级的学生则在木工与手工艺课程中选择。因为从初一开始,课程中增加了家庭经济课,孩子们在小学期间木工与手工技能已有一定水准,所以课程中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出因应挑战性作品的能力。家庭经济这门包罗万向的家庭经济课,从初一开始。这堂课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各类食物与食材,以及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当然也包括舞动铲刀瓢锅、烘焙制作、煮饭炒菜等实际动手做。

课程还包括认识一个家庭的基本经济与预算概念,如何计划性地购买物品、如何处理与分类洗涤一般衣物、如何照料和清洗特殊材质的衣服、如何正确使用洗衣机和洗衣剂、如何整理家里和房间、垃圾的分类处理与丢弃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金钱的观念与储蓄、理财,是一堂相当具有实用性的课程。

真枪实弹的生活教育

我在芬兰不同的城镇,无论是大或是小的学校,所看到配置给家庭经济与工艺课的教学设备和器材,一点都不含糊!不仅完善俱全、整洁新颖,还非常重视学生安全防护的配备。这些课程,丝毫无虚晃一招之意,样样都是玩真的。

老师们总是脚踏实地地在教,学生们也实实在在地动手体验,一点都不造假,或由他人代劳!一群学生共同炊煮饭肴,就看他们兴高采烈地男女生一起洗手做羹汤;而该去踩缝纫机织布缝衣,或拿起两根长针织毛线时,一样不分男女地“打”成一片!或是在用电气锯子切割木头时,平常外人看起来有点娇柔的小女生们,可一点也不比男生们生涩、惧怕,护目镜和耳罩一戴,俨然一副木工师傅的架势,又锯又钉又刨的。当男生打毛线、烤面包之际,也没人会说这是女生的事,在当今厨师成为全球热门行业的今日,许多芬兰男生深感庆幸,真心爱上这门课!

工艺与编织、家事与厨艺,一切生活与生命中最真实的事情,就在孩子们双手亲自去学习的几年之中,点点滴滴地灌注在他们的血液和基因里,没有家长们的操心、代劳、干预,既不会马马虎虎交差了事,又不会自欺欺人地由亲友偷偷代为动手。

下课之后

2004年8月,芬兰在基础教育法中增加了低年级生与任何特殊教育生的课前与课后活动法规,规定由学校或学校附近的机构,每天上午7点到下午5点,全年提供570~580小时的课前与课后活动,平均每天3~4小时,每月的收费约在60~80欧元。这是减少或避免低年级孩子下课后,必须面临独自回家的危险,也是为了让父母亲能放心工作。此项计划已经推动,在全国实行。

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让孩子们玩乐、休息、从事创造性与启发性的活动,并提供舒适的环境给孩子做功课,与学校共同合作的机构则会提供相关的体育、绘画、语言、音乐活动或课程。至于其他年级的芬兰孩子,多数不是自己回家,就是会在课后去上一些自己有兴趣的课,其中有舞蹈、艺术、音乐、体育、育乐等。这些大多不是由学校提供,而是交由当地政府或私人活动机构长期规划配合的。

这听来有点像我们俗称的“才艺班”,但在芬兰或西方的说法是“兴趣”,也就是人生的兴趣与嗜好,像是一种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或热爱的事。

芬兰孩子的“兴趣”不少,因为芬兰人相信,孩子总应该要有一两项感兴趣的事情或活动,那是对于生命与生活周遭事物探索的基础,也是能度过漫漫冬日的润滑剂。

因此,下课后,大多数的孩子会离校去从事不同的活动,或去上不同的课程,不论是音乐、运动、艺文类等等。

芬兰教育体系的语言教学

芬兰教育体系的语言教学之所以成功,不是方便面式的一蹴可就,而是经历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重大演进与长期变革。

曾经,芬兰的英语教学,是以语法、词汇和翻译为主,学生学习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生活需求,不仅过于着重读与写,还忽略了一般最常需要使用到的口语演练,也未着重于学生对整体外语生活环境的认识与听力训练,无法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达到接触语言信息的效果。

芬兰的教育改革,对于语言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绝对是最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改革的方向打破了以往过于着重语法、词汇的记诵方式,而改以充分地让学生进行听说的演练,再配合读与写。

当然,师资培训的方式与教育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与心态,持续的师资在职训练,另外再配合教科书出版商随之调整取材与编辑方向。从教育政策、教学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师训练等,整体共同良善循环的改变,花上不少时间与精力;但确定方向后,努力走下去,就走出芬兰在英文及其外语运用能力上的一片天。

此外,芬兰不论最大的国营电视台YLE还是民营电视台,播出各种外国电视影片时,都不会专门配上芬兰发音,而是原音播出,同时打上芬兰文字幕;不仅让芬兰的孩童与青少年可以在观赏电视时,听到地道的外国语音,更能看到与学到芬兰文字。

这项外国影片不配音的决策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但最后决定性因素是考虑国家人口少,配音的成本实在太高,不符影视经营成本效益。

所以除了少数针对幼儿和儿童趣味性的影片外,各类进口的外国电视节目都维持原音,再配上芬兰字幕。来芬兰考察、采访的专家学者与媒体,都认为这项决策对于芬兰近几十年来的外语学习辅助效果非常大。

当然,更多人认为网络与电玩的兴起,以及国际化的因素,加上英语使用已遍及全球,对于芬兰这几年新生代的语言学习,也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启发。多次参访中,我看到现阶段芬兰学校的英语上课方式,综合了CD或录音带的使用、聆听故事、齐声朗读、游戏设计、话剧演出、唱歌练习、分组讨论与相互对话等。

芬兰人多半不认为自己教学方法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因为教学理念本来就是很符合人性的自然学习,而不是记诵式的压力

芬兰或许还真不清楚为什么平实的教书,也会被视为拥有什么惊世绝学咧?很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通常不会是日常必须思考的范畴或是认为别人会感兴趣的问题;对芬兰老师或甚至一般学生来说,日常上学、上课间都已经再习惯不过的教学与互动模式,或许压根都没去深入想过其中隐含了哪一些大道理。

多语言的芬兰人

我深深觉得,一个国家的大小,确实会影响人民的心态和教育决策;住在芬兰这几年,比较能体会出为什么自称是“小国”的芬兰,也能踏实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高水平的教育天地。

芬兰的国土幅员辽阔,与德国的领土面积相当,却只有530万的人口,丝毫没有任何一点足以自大的条件。的确,小国家没有说大话的时间与空间,所有的想法与心思,只能转化为务实的建设、人才的培育、长远的规划,这才是最根本之道。

如何将教育与多语言、多元文化结合,再确切落实在基础教育上,一直是芬兰教育体系相当重视的一环。

时至今日,学习多元语言的成果随处可见,除了基本母语(芬兰语或瑞典语)之外,能流利使用几种国际语言的比比皆是,大城小镇、各行各业,都遇得上实实在在能够运用外语的男女老少。

在一次“瑞典芬兰文化中心”所举办的多语言国家国际研讨会中,一位约瓦斯曲莱大学的语言学者,他提出一项正在全国进行的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芬兰新生代学生已经视英文为一项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具。但学生也普遍认为英文的通行,并不会影响他们对母语的认同与学习,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视野更开阔。他们认为英语的使用,如同瑞士的多功能小刀,让他们得以在网络、报刊、电视电影、网游的多样世界里,和国际上各个相同年龄族群,进行更多元、更有趣、更实际的交流。

因此,雷帕能教授认为,芬兰孩子喜欢也认同,母语就是与朋友和家人沟通的最基本生活层面。母语是本,外语是工具,从不认为英文或其它外文会对自身本土文化与家园构成一种威胁,反而认为是多元文化的触媒与基础。

而我更诚心地认为,现代芬兰人普遍接受并十分喜好学习外文的主要因素,在于只要是外语,不论是英文还是其它语言,都能让芬兰与世界快速、广泛接轨,并在思想空间上可以暂且超越地域的限制,抛弃过往沉重的小国孤立历史与悲情,而直接与欧洲和世界同步对话。

然而,英语的学习只是芬兰教育的一种语言选择。芬兰和其它欧洲小国一样,除了母语加上第一外语课程外,还必须多选修一至两种其它语言专长课程。在芬兰基础教育中,提供了学生选修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不同的语言学习机会。

此外,芬兰官方语言除了芬兰文之外,还有瑞典文,这两种是差异极大的语系与语法结构,所以学生的语言课业负担本来就不轻,但他们还是能在语言学习上,展现相当令人惊喜的运用能力。这是会念书、考试的结果呢,还是芬兰语言教育上,有一些让学生能真正获益、真正能实际用到的教学特质呢?家长会一窝蜂去选学校吗?

芬兰的家长们并不会一窝蜂地抢着为子女们去争取进入双语或外语学校等等,追根究底说来,实在是因为芬兰的基础教育和外语教育本身就足够好。因为基础教育的平等、均衡,以及各地方投注的教学资源相当,大家才不需要“被迫”额外花钱去补习许多学科和外语,而可以放心地在一般学校和外、双语学校之间,进行理性而平实的选择。

芬兰的好老师是怎么样的?

目前芬兰教育体系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找到真正具有“好老师”特质的学生。教师培养和招考教育系所学生的方法,必须彻底翻新,而翻新之道,却又必须是极为科学、理性,同时注重“人性”思维。

教育系学生的全新评选法

长久以来,往往许多适合当老师的人才,却连进教育学院的第二关面试机会都没有!一些只会考试拿高分,以及懂得面试技巧的学生,反而进了教师培育体系,更在日后成为不适任的老师。

约瓦斯曲莱大学这座最资深、古老的师资培训摇篮学府,一再强调,从2008学年度开始,不再看任何会考的成绩了!要考核的是这群未来老师的理解力、包容心和潜能。

她们提到了,那些高中时期考试分数高、学业优异的孩子,多半念书成绩一向很好,但在校期间通常不见得能了解书念不好时的困窘。所以当了老师以后,也不见得对学习能力和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们,能给予更多的同情、包容,或是能以同理心循循善诱,或是期盼这些老师能真正发挥“有教无类”的精神。

第一关:基本功和思想成熟度

根据多年与多方的研究与观察,以及为了因应未来世界潮流、寻找更合适成为老师的学生,芬兰最新拟订出来的政策,是全国所有教育学系招生,一改过去沿用的方式,而鼓励更多成绩中等的学生、更多男性(芬兰女生普遍比男生会考试)都能参加教育系所的初选,而不要先以高中毕业会考成绩高低来加以评断。而在教育系所的招生,改成先举行一项联合会考。这项会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想观念,且考试的内容会先行在网站上公布,比如,会列出几本书名或是好几篇文章,请考生大家先自行去读,再来参加考试。

考试内容当然不是问一些是非、选择、年代、人名、事迹等等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而是经由心理和性向学家设计过,能测出跨科界常识,以及教育与人际关系潜能的申述性题型。比较会背书答题,或只知道考好试的乖乖牌学生,或是性格不一定适合长期投身教育工作的,就不见得通得过这项测试。所以,不考量高中毕业生的会考成绩,而是以整合式测试方法,先评估学生是否具有广泛阅读与常识的能力,而且能够具体表达自我观点和思想成熟度,这就是芬兰全国教育系招生的新方法。

第二关:心理测验(Psychology Test)

在心理测验中,会测试一个教育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合适接受培育,此位学生的人格,能否胜任未来教学需求,以及在学校能否解决各项学生学习和学生群体中各项人际冲突与融合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先在这批未来教师们进入教育系所之前很实际地被测量出来。

芬兰目前已悄悄地全面推行,但就像所有的时代转换一般,有不少保守派还是有着不同的质疑、反对声浪。

不过,这两位教育系所的专家,提起2007年11月初所发生的高中校园枪击案,不禁唏嘘感叹了起来。她们说,在前几年,芬兰教育体系就已经觉醒现在的师资情况,不足以因应快速变化的青少年文化。

旧有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老师,有时候并不清楚如何面对新生代在学习、心理、交友和同侪团体压力的问题,更不知该以何种方式去化解、疏导进而找到可行的纾解之道。但借着这场令全国伤恸不已、错愕不解的血案,反而更坚定了芬兰教育学者“走对的路”的改革信念。她们又强调,以约瓦斯曲莱大学教育系来说,新体制招生第一试之后所举行的心理测验,还会加上面试,这让高中在校成绩或第一试结果再优秀的学生,只要“心理测验”不通过,就不会被系上录取。而任何说出自小就认为将来志向非要当老师不可的孩子,其实也让教育系所师长们很害怕,因为这些学生已经在心中筑了一道墙,把自己和现实生活框架分成里外两个世界,这样反而容易被日后教学环境中的各项实际状况和问题所打败。

她们说:“经过多年来研究观察和实际测量所得的结果,我们认为教育系所最需要的,是可以塑造的学生。未来,芬兰是要能处理各类‘冲突’的老师,有同理心、能和他人合作分享、会面对与处理危机、以孩子为中心、协助创造辅导不同学习能力等的学生。”

随后,我又问,今年招进来的第一批新体制学生,在系上就读的情况如何?她们想了想,回答说,这批新生似乎比较符合“未来教师”的塑造培育,不过,这还需要观察。

芬兰学生的成绩

芬兰学生不见得在单一科目的测试里是最为杰出的,但他们却是综合评量结果中,受测成绩最平均,上课时数也是最少的。原因在于,多数的老师会平实地尽力去带好大多数的学生,而不会逼着少数学生去冲高单一科目的成绩。

行政、教育研究单位的专业教授、学者、教师、校长、人员、官员们再三强调:“我们不需要创造出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天才,我们要的是能与大家相处的人才。”“我们不会一直去凸显或强调优秀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心底,或多或少都心知肚明。”“竞争会带来什么好处?你可以证明给我看,过度竞争的优点在哪里?其结果又是什么?”“天资聪明固然好,但是只有一味地追求智力,却缺乏与朋友、同侪互动能力的孩子,其实是失败的教育。”

“每个人都有其价值。”“聪明的孩子可以选择跳级,可是,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准备好了吗?他的情绪管理能力够成熟了吗?”“只有智力领先,但却不够全方位成长,那是不对的。”这些论述,好与不好,见仁见智。

在芬兰,这么一个小众人口的社会,实在无法承受得起超过15%处于学习劣势的新生代民众,所以教育学界、官员与研究机构一再强调,即便是全国中学生中只有两三百人的落差,他们都无法承受。

整个社会花下巨额心力在教育上,为的就是对于学习能力与环境弱势者的悉心照顾,所求的无非是把我们可能视为“差生”的学生人数比例降到最低,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变成日后社会上的潜在问题与犯罪制造者,届时整个国家就得付出更大的成本去拼治安了。但让我好奇的是,如果不强调“精英”式教学,资质优秀或甚至课业成绩突出的学生,要如何出头?这项课题,在芬兰当然会有人操心,但是国家提供基础教育的义务,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提供“平等”而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拥有特殊才能与兴趣的孩子,普遍可以从初中起,选择以数学、运动、艺术、音乐等额外加重的学校去就读。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意愿

芬兰式的教学目的,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思想,而读书的动机和学习方向的选取,是依照孩子的意愿,而不是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从师长教导出“终生职志”。希望父母能陪着孩子一起,找出孩子心中的兴趣与志向,从而能自动自发地去学习。

从尊重人性、自然养成的某些角度来看,这是相当独立自由,也比较“人本、人性”的教育哲学。老师逼不得,家长也干预不了太多,许多事物由学生来做主。让孩子们慢慢养成具有独立自主的个体。


本书摘作者Sting发起了乐读创业社(http://ledu.omeng.co/),从2015年4月开始进行的“一周读一本书”活动,已经持续95周,欢迎参加,并阅读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读书笔记,如Sting的书摘笔记汇总。你也可以加Sting的微信号“1025792036”申请加入社群,一起成长。

也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乐读创业社微信公众号看大家的精选书摘书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