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p031: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意味着运动系统才是我们理解他人行为机制的根本载体,...当我在讨论运动系统时,也把情感系统包含在内了,因为情感变化本质上也是一种“运动”。因此,真正理解他人情感时运用的也是我们的同理心,这些情感也都是发自内心的。
p038(洛克)认为我们的精神所感知的一切都来源于经验,不存在缺乏经验基础却能出现于知识中的思想。...洛克和休谟都将精神理解为一块白板。
p040:(你对白板理论的立场是什么)批判态度。个体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带着一系列机制了。人人生来就会体验感情,无须学习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恶心,就连走路也和一些天生的系统相关。外部刺激虽然很重要,但只是起到促使我们的天然机制运转起来的作用,并不是经验主义认为的那样,我们是依靠感受的复杂组合来理解世界和他人的。或者说,我们不是白板,并不会从外界感受到什么就在上面写什么。我们的白板上早已提前写下了很多东西,但只有光线(即经验)照在上面时才能显现。
p044:(乔姆斯基)认为人的精神并不是一张白板。语言习得不是由外界刺激得来的,而是以某种形式提前写入生物系统的。
p051:
我总结画的图:复杂的刺激比如人脸才能引起颞叶区神经细胞兴奋
p065:前运动区的很多神经元并不会在猴子进行一些简单运动时被激活,只在有目的性的运动,也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才进行的运动中才会被激活,我们称这些目的性运动为运动行为。运动行为包括抓取、推动、持握、破坏等。(我:为了生存的运动行为?)
p066:一个小孩生来就具有运动能力,虽然运动连接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但已经具备大脑皮层神经元,用来解读如何操作、如何抓取、如何拉紧等运动概念。小孩在发育中的任务就是要理解如何一步步地实施这些行为,然后逐渐熟练。
...我们用运动词典来解释人们生来就拥有的运动行为,...从一开始,我们的运动词典中就已经写好了这些概念,比如“抓取”“持握”,等等。...大脑这个容器内部已经写好了我们全部的运动指令,这个观点与经验主义正相反。
p068:真正让我们学会行走的是神经系统的发育
p076:我总结:通过对忽略症和猴子的研究,发现了我们对空间的感知被划分为两个空间,近身空间和远距离空间。近身空间的运作机制正是为了让我们与物体之间建立联系,而远距离空间则在一定程度上与眼球运动有关。(我:1.青蛙只对眼前有限空间中景物移动(飞虫)产生反应,更远的就视而不见了 2.我经常会在小范围移动时撞到桌子椅子墙,也是近身空间运动的问题?)
p078:近身空间会呈现在运动区域里,其形成即源于运动。法国数学家昂利.庞加莱非常看重经验的作用,认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正是取决于、来源于直观经验,因为有了直观经验,理论才能被理解。只有当我们有能力移动时,才能获得空间的概念,因此,空间本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抽象的“先验概念”
p080:所有神经元,显然也包括运动区的神经元,都是通过产生完全相同的、传导非常迅速的电势来进行沟通的。
p082:“可供性”(Affordance)指的是物体物理性质的集合,能让个体理解其可用性,由美国著名神经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物体是按照其“可处理”的方式呈现的...规范性神经元解读物体的可供性,然后将其转化为一种运动行为...从“词典”中挑选出合适的行为。...解读特定动作,是天生预制的能力。
p089:有一些神经元既会在猴子完成动作时激活,也会在观察实验员完成相同动作时激活。因此,我们称这些神经元为“镜像神经元”
p091:马克.让内罗德“没有运动系统参与的简单视觉感知只能决定行为者运动的视觉层面描述,不能为该行为的内在组成部分提供精确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我们理解行为本质,即行为的目的与实现方法的重要一环”。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了运动系统的参与,我们才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就好像我们自己也进行了该行为意义。这才是完整的理解。...对一个行为的理解不能只通过视觉和智力来完成。智力水平以及预先写入行动中了,是运动系统去进行理解的。(我: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来自于我们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意识体验,如果没有这种体验,我们就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而体验不来自于外部刺激(视觉)和智力(认知)。我们有一部分运动系统的内容是先天已经在“词典”里,比如抓取,持握,行走等等,这部分和生存有关,通过进化就已经在“词典”里。但有一部分是后天习得,比如骑车,我猜如果我们不会骑车的时候,我们看到别人骑车,运动系统中的神经元不会兴奋。但当我们学会了骑车,有这个体验以后,再看别人骑车就不一样了。而且当我们学会骑车以后,骑车这个动作就进入了“下意识”,兴奋的脑区应该不一样了)
p093:阿尔文.利伯曼在70年代提出假设,认为人们是通过运动 系统来对语言资料进行理解的。...音节或一个音素所产生的声音刺激之所以会被认为是相同的,是因为其激活的都是我们用来发出这个音节是使用的运动程序。
p095:一个来源于其他个体的刺激会在接受者脑内经历一个与“运动词典”中已有词条配对、对应的过程。
p106:我们并不是通过认知的方法理解他人情感的,而是像亲自体会到一样直接去感受。(我:“感同身受”的意思是身受还会感同,所以我们对别人的“理解”是认知的,我们对别人的“共情”是感受性的。另外,我看过一个文章讲国外有一个人有“联觉”能力,也就是别人的痛苦他能感受到像自己的痛苦一样,这个人后来做了医生,研究说,“联觉”是原始人的一种能力,后来随着人类进化退化了。所以可能退化以后但还是有一些“残留”,这就是镜像神经元。)
p110:我们生来就具备一种机制,决定了我们一定会成为某个社会的一分子,也会因此而拥有对他人的共情。然后文化才会介入。
p116:内德.布洛克讲意识分为取用意识和现象意识....大卫.查默斯认为取用意识完全可以用机械主义(神经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而且很快就能实现,而现象意识则是一个很难面对的问题,他取名为困难问题。
p117.。(上面)这种方法非常接近笛卡尔的二元论....笛卡尔否定了诸如植物性灵魂、感性灵魂等概念,并将身体的研究从神学的复杂性中剥离出来。在笛卡尔的思想下,身体变成了一部机器,一个可以从科学知识的角度出发、可以客观地着手研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