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医院比较多,慢慢的觉出些味道来。
我们去的是当地一家三甲医院,是近些年新建的, 硬件设备及环境非常不错,还请了专业团队加强运营管理。新医院软硬件方面的提升,使就医体验比原来好了很多。
当然,去的次数多了,就感觉有点不对味了。
比如,近期小朋友眼睛不舒服去眼科做了检查,医生一看,有一只眼睛眼角有轻微的内睫问题,直接建议做手术,而且还特别提醒小朋友要进行全麻。
另外一次,小朋友大腿前侧疼,到医院急诊后,急诊做了简单的检查,开了彩超、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还建议转到骨科做CT和核磁共振,其中在做血常规和超敏C反应蛋白时,已经发现有炎症。
我们转到骨科后,医生给开了核磁共振,但是核磁共振要预约,该院的核磁共振已经提前几天被预约满了。当时小朋友已经非常痛了,医生表示在核磁共振结果出来前,不清楚病因不能开药,当时我们建议是否就之前的检查结果适当开点药,但是医生表示不行,要转到儿科,才能给开药,因为儿童的剂量只有儿科比较清楚。
我们从凌晨四点在各科室转,一直到上午9点多既没查清病因,也没医生给我们一个优选方案,更没拿到药,小朋友已经疼的不行。
整个就医过程,所有的流程无懈可击,医生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负责,甚至帮患者做好了科室之间的衔接,但却没能消除小朋友身上的痛和我们的焦虑。
我们除了做了一堆检查外,发现现在就医的流程与我们认知中的那个是逆向的。
在我们的认知里,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根据初步检查、询问病人、病人口述等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开方用药。
现实中,很多医生不再执着于提升专业知识、积累经验,而是痴迷话术,如一个销售员般推销各种检查、手术甚至是更昂贵的医疗方案。
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强医保管理,推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的价格是降下来了,可看病的成本一点都不低。检查费及各种新兴治疗手段成了填补者。
当精细化运营后,医生的收入、晋升和手术量、检查量、营收等挂钩后,医生的职责便也失去了“救死扶伤”的纯粹。
可做可不做的检查必须做,可开不可开的刀要开。医生失了初心,备受现实和良心的双重煎熬,病人及家属对医院仅存的信任随着荷包的干瘪走向怀疑。
谁赢?可能仅剩财务账上冰冷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