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精细化运营管理,谁赢?

        最近去医院比较多,慢慢的觉出些味道来。

        我们去的是当地一家三甲医院,是近些年新建的, 硬件设备及环境非常不错,还请了专业团队加强运营管理。新医院软硬件方面的提升,使就医体验比原来好了很多。

       当然,去的次数多了,就感觉有点不对味了。

       比如,近期小朋友眼睛不舒服去眼科做了检查,医生一看,有一只眼睛眼角有轻微的内睫问题,直接建议做手术,而且还特别提醒小朋友要进行全麻。

       另外一次,小朋友大腿前侧疼,到医院急诊后,急诊做了简单的检查,开了彩超、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还建议转到骨科做CT和核磁共振,其中在做血常规和超敏C反应蛋白时,已经发现有炎症。

       我们转到骨科后,医生给开了核磁共振,但是核磁共振要预约,该院的核磁共振已经提前几天被预约满了。当时小朋友已经非常痛了,医生表示在核磁共振结果出来前,不清楚病因不能开药,当时我们建议是否就之前的检查结果适当开点药,但是医生表示不行,要转到儿科,才能给开药,因为儿童的剂量只有儿科比较清楚。

       我们从凌晨四点在各科室转,一直到上午9点多既没查清病因,也没医生给我们一个优选方案,更没拿到药,小朋友已经疼的不行。

       整个就医过程,所有的流程无懈可击,医生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认真负责,甚至帮患者做好了科室之间的衔接,但却没能消除小朋友身上的痛和我们的焦虑。

       我们除了做了一堆检查外,发现现在就医的流程与我们认知中的那个是逆向的。

       在我们的认知里,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根据初步检查、询问病人、病人口述等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开方用药。

       现实中,很多医生不再执着于提升专业知识、积累经验,而是痴迷话术,如一个销售员般推销各种检查、手术甚至是更昂贵的医疗方案。

       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强医保管理,推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的价格是降下来了,可看病的成本一点都不低。检查费及各种新兴治疗手段成了填补者。

       当精细化运营后,医生的收入、晋升和手术量、检查量、营收等挂钩后,医生的职责便也失去了“救死扶伤”的纯粹。

       可做可不做的检查必须做,可开不可开的刀要开。医生失了初心,备受现实和良心的双重煎熬,病人及家属对医院仅存的信任随着荷包的干瘪走向怀疑。

       谁赢?可能仅剩财务账上冰冷的数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医院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疫情过后,国家对规范经营的公立医院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 2、医疗活动是主观...
    送你一个小苹果阅读 3,443评论 0 1
  • 门诊与急诊的区别:门诊是专业科室抽出部分年资较高的医生在白天集中到一个地方专科看病;急诊是由专门的急诊科医生组成,...
    itming阅读 8,478评论 1 3
  • 农保,顾名思义是:保护农民,保障农民就医。这本身意义上也代表着农民是弱势群体。我的父亲这一辈子都是农民,苦...
    冯家小女1009阅读 1,215评论 0 5
  • 今天去瑞金医院看昏迷的姑父,一早和老公乘了一辆绿皮的慢火车前往,到了火车站,转一号地铁,正值上班高峰期,地铁里的人...
    杨春艳的番茄园阅读 4,533评论 0 0
  • 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不过,体检套餐项目名目繁多,消费者对于一些专业的体检项目难以判...
    Fiona喬天阅读 5,86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