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与秋水》

气候似是变了,今年崂山的秋,被过多的雨水浸泡得酥软。天地间总浮着一层湿漉漉的灰翳,连人的心思也跟着发了霉。记得你曾说,北方的秋该是爽朗的;而这近两个月黏腻的雨,倒像极了江南的梅雨季,总让人无端端惦念。直到那阵从西伯利亚长途奔袭而来的冷风,扫荡了两日绵绵的秋雨,才算彻底撕开了这阴沉的帷幕,天通透地蓝了起来。

我便是在这片难得的澄澈里,骑上车出了门。沿九水东路而行,至“汉河村”折向北,不久便到了“清凉涧”。涧水在此处汇集,水声潺潺,仿佛先将周遭的空气都滤得清冽了几分。公路是依着南九水左岸近年新修的,异常平整,像一条灰色的带子,婉转缠绕在河谷的腰间。我一路缓缓骑行上坡,车轮碾过,几无声息,唯有自己的呼吸与风声相伴。

路随水转,拐过了“西九水村”与“东九水村”,人声渐疏,路瘦了下来,世界也陡然寂静了下来。这寂静,让思念有了可乘之机。

奋力骑上一段陡坡,眼前豁然展开的,便是“大石村水库”了。秋水在此处汇成了一汪沉静的碧玉。雨水丰沛,使得水面愈发饱满丰盈。那水色是透亮的,却不见底,蕴着山谷与蓝天的倒影;云朵的行走、树木的枯荣,都沉甸甸地压在这一潭清波里。风过处,掠起极细微的寒冽水汽,扑在脸上,叫人精神一振。这秋水,早已褪去夏日的躁动与喧嚣,变得深邃而安详,仿佛将一整个季节的繁华与落寞,都收敛于波澜不兴的宁谧中,把整个山谷的秋意都收纳、沉淀了下来。

继续沿“十八盘”山路上行,水流中一块刻着“官帽”二字的巨岩,提示着“王子涧”已至。涧上横跨一桥,即是有名的“钉子桥”,为防桥面松动,石缝中镶嵌了大铁钉,还因曾经是德国人修的水泥桥,当地人唤之“大灰桥”。桥两岸巉崖削立,林木密茂,涧泉溶溶。枫林零落,如珊瑚碎影撒空。水声琤琮,偶有南迁的鸟鸣清越掠过,一近一远,一沉一亮,合成这山谷里最和谐、也最寂寥的秋之乐章。

山路尽头,便是“柳树台”。这条路,是中国最早的可通行汽车的公路台柳路的终点。从喧嚣的“台东”到寂静的“柳树台”,仿佛从人间步入秘境。路在此尽头,而另一个幽深的世界,却刚刚开始。

自检查站左转,沿水泥小径下行,便到了此行的最深处“绛云涧”。此地隐蔽于崇山峻岭之间,少为人知。雨后的云岚缠绵于岩际,如同山石轻轻的吐纳。沿途的云杉林,仿佛被秋日这支无形的巨笔饱蘸阳光与风霜,逐个点染:近处是沉郁的锈红,似熄灭了的焰火,储存着夏日的炽热;稍远是斑驳的古铜,带着金属的质感与岁月的重量;而林深处,则是一片苍茫的赭色,与云雾交融。洼处的溪水汇成清浅的细流,倒映着云杉散发出温暖而庄重的光辉,倒映着天光流云的变幻。恍惚间,仿佛将乌兰布统那般辽远的秋色,悄悄收纳于此方寸山涧。

“绛云涧”只有稀稀落落的六七户人家,我将车推入云杉林,停下来,看秋水漫过山石,泛起细碎的白色水花。那水流的声音,初听是喧哗的;听久了,却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包裹一切的寂静。在这寂静里,思念便如水汽般,从心底丝丝缕缕地蒸腾起来。这满山的秋色,这澄澈的秋水,这空灵的山谷,美好得如此具体,却又虚空得无处安放。我多想让你也看看这“绛云涧”的秋水,如何将天光流云都揉碎在怀里;也让你听听,这穿过云杉林的风,带着怎样一种干净而微凉的秋意。

原来崂山深处,藏着一个微缩的乌兰布统。那辽阔而幽静的秋意,唯有终日流淌、默然无语的秋水知晓。

而我的心里,深深地藏着一个你,这份跋山涉水也无法送达的景致,大约,也只有这洞悉一切的秋水知晓。

归途是顺坡而下。风声呼啸,秋景飞逝。我来时载满一山秋色,归时,却只觉得车身沉沉,载不动这清冷的思念。


卢作于二〇二五年十月十二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行色之青 爱拍照的你,一定见过清晨初醒的水面或是傍晚将临的天空,那里有我最痴迷的冷色调。青是疏离的,以一种飘逸出尘...
    伴夏_aacd阅读 4,457评论 0 1
  • 白居易诗全集(J1) 「吉祥寺见钱侍郎题名」 云雨三年别,风波万里行。愁来正萧索,况见古人名。 「集贤池答侍中问」...
    汉唐雄风阅读 13,106评论 1 12
  • 按时间编辑,共有二百余篇。 踏莎行【元旦,去浦东】 昨夜西风,空霄冷历。 流光溢彩飞元日。 街头巷尾落寒霞。 过江...
    柏荣生阅读 7,811评论 7 110
  • 陆游诗集(Y1) 丫头岩见周洪道以进士入都日题字 乌巾白紵蹋京尘,瑶树琼林照路人。 西省归来名盖代,两行墨危尚如新...
    汉唐雄风阅读 13,956评论 0 15
  • 欧阳修诗集(B) 【罢官西京回寄河南张主簿〈景年〉】 归客下三川,孤邮暂解鞍。鸟声催暮急,山气欲晴寒。已作愁霖咏,...
    汉唐雄风阅读 12,658评论 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