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也就是椎管内神经阻滞麻醉,通常又被称为半身麻醉,顾名思义就是麻醉平面在胸腹部及以下,麻醉穿刺点位于脊椎椎间隙,主要适用于胸、上腹、下腹部、盆腔及下肢手术的麻醉与镇痛,尤其是产科麻醉与镇痛,例如: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前列腺电切术、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双下肢骨折手术等。椎管内麻醉常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腰麻、腰硬联合神经阻滞麻醉、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等。后两种麻醉方式,都将一导管置入硬脊膜外间隙,通过导管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达到手术麻醉或镇痛的作用。
近日,我院一39岁男性,拟行髌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取侧卧位行腰硬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腔穿刺顺利,经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过后,然后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置管稍有阻力,但能置入,退出硬膜外穿刺针,留置导管4cm,固定导管。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常规拔出硬膜外导管,但是该患者导管较难拔出,于是在骨科医生与手术室巡回护士的协助下,让患者再次取侧卧位,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我管它叫“小龙虾“体位),这样使腰椎棘突间隙张开,有利于导管拔出。在这种体位下,从各个方向尝试持续轻柔地牵拉导管,仍不能拔出,导管留在体内的长度共6cm,为防止强硬拔管导致硬膜外导管断裂,暂且将导管消毒重新固定后,将病人送回病房,以期再做进一步处理。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导管断裂,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危害?硬膜外腔或深部组织内残留导管,由于残留管道短且细,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但是导管终究是异物,既然导管是完整的,那就尽量把它完整的拔出来。
临床上偶尔会发生硬膜外导管拔出困难,其发生率约为0.012%。当日下午,麻醉科刘红霞主任与老总组织科内讨论这一病例,分析导管难以拔出的原因,各位麻醉医生各抒己见,刘红霞主任最后总结发生导管拔出困难的原因可能有:椎肌群强直,直接卡夹硬膜外导管;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或黄韧带卡夹;导管在椎管内成角;椎间孔后壁骨质卡夹(关节突关节边缘或骨关节炎患者的椎弓板卡夹);导管前端在椎管内盘绕打结。
术后第一天上午,刘主任与蔡老师再次前往病房尝试拔管,向病人细心解释了导管拔出困难可能存在的原因,患者表示理解,并且表示愿意配合医生进行操作,尝试了侧卧弓背抱膝体位(“小龙虾“体位)等多种体位,局部叩击按摩,仍然不能拔出,导管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通过导管注射生理盐水阻力大,但是能缓慢推入少量液体。之后把患者的情况向方向东院长汇报并请示,方院长指出:导管暂时再留置2天,以便导管周围形成管道有利于导管拔出,但也不排除导管前端可能出现了盘绕打结的情况,观察的同时联系影像学检查,明确困难拔管的原因,再做进一步处理,以使创伤最小化。下午,征得患者同意之后,麻醉科刘主任亲自带病人到放射科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MRI),检查结果提示导管在硬膜外腔约2-3cm,黄韧带下方有一小凸起,考虑黄韧带钙化,可能是钙化的黄韧带卡夹了硬膜外导管。
术后第二天上午,在医院及科室的协调下,邀请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会诊,建议行硬膜外腔造影螺旋CT扫描,以了解导管在体内的情况,征得患者同意后,当日下午即做了此项检查,检查结果见下图,考虑导管仍在硬膜外腔,导管可能嵌顿在脊椎韧带处或者在椎管内靠近黄韧带下方打结。麻醉科汪胜友主任了解了病情之后建议:可以考虑采用深静脉扩皮器扩开导管周围的组织尝试拔出导管,若此种方法失败,再考虑进行手术分离各层组织取出导管。
术后第三天上午,麻醉科刘主任以及骨科鲍主任亲自前往病房,向患者详细解释了取出硬膜外导管的可行性方法,经过患者同意后,通知手术室接患者入手术室(同时骨科医生备手术)。此时麻醉科汪主任、刘主任、骨科鲍主任、罗护士长,以及另外几位麻醉医生、骨科医生、手术室护士早已至手术室等候。患者入室取侧卧“小龙虾“体位,消毒过后,在穿刺点周围注入局麻药,将深静脉扩皮器套入硬膜外导管,边扩张、边牵引硬膜外导管,深静脉扩皮器进入体内最深长度约4cm,经过近半个小时的努力,依然毫无进展,正准备放弃时,麻醉医生又尝试牵拉了一次导管,这一次导管终于松动了 ,成功拔出了硬膜外导管。
患者留院观察几日,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无硬膜外血肿形成,无硬膜外腔感染,穿刺部位无明显疼痛,双下肢活动自如,完全康复出院。
通过这一病例的处理,我们体会到,在处理难以拔出的硬膜外导管时,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做到有的放矢,使拔管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同时,多科室高效协作,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充分体现了不同专业协作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