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忆当和平的阳光洒满神州,那些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名字与话语,依然如惊雷在岁月深处回响——杨靖宇将军腹中的草根、赵一曼烈士狱中的绝笔、左权将军阵前的家书,这些最朴素的物件与文字,藏着一个民族最不屈的灵魂。
东北的林海雪原,1940年的冬天比往年更冷。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战士在零下四十度的山林里与日军周旋,棉衣早已磨成碎片,粮食断绝多日。敌人派叛徒劝降,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横眉怒斥:“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质问,让侵略者读懂了一个民族的骨头有多硬。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仍靠树射击,身中数弹而不倒。日军剖开他的腹部,发现的只有草根、树皮和未能消化的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这位通晓多国语言的将军,用最原始的坚守,诠释了“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分量。
在哈尔滨的监狱里,赵一曼烈士给儿子陈掖贤写下绝笔信时,笔尖都在颤抖。“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位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女性,面对酷刑始终微笑着说:“我的主义是共产主义,我的信仰是中华民族必能解放。”1936年8月2日,她高唱《红旗歌》走向刑场,年仅31岁。多年后,儿子捧着这封浸着血泪的信,才懂得母亲“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深意——所谓英雄,不过是把软肋藏进心底,把铠甲披给祖国。
1942年5月,十字岭战役打响,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指挥部队突围时,被炮弹碎片击中头部。这位八路军高级将领,牺牲时口袋里还揣着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信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妻儿的牵挂,可正是这份对家的眷恋,让他在战场上更明白“保家卫国”四个字的重量。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而他留给女儿左太北的,是“父亲在前线杀敌,是为了让你们有好日子过”的朴素信念。
还有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卢沟桥的夜色里,29军战士李栓柱的大刀砍卷了刃,他咬着牙扑向日军的装甲车,胸前的血染红了背后“保家卫国”的布条;台儿庄的街巷中,17岁的小兵王二喜揣着母亲给的护身符,拉燃炸药包时喊出的“娘,儿不孝”,成了他留在世间最后的声音;地道战中的张大爷,为掩护乡亲们转移,故意暴露自己引开日军,被刺刀刺穿胸膛时,手里还攥着给八路军藏粮食的暗号图。他们或许没留下名言,却用“捐躯赴国难”的行动,写下了民族精神最壮烈的注脚。
八十年过去,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长白山已郁郁葱葱,赵一曼烈士就义的地方建起了纪念广场,左权将军牺牲的十字岭上,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山河,如今高铁飞驰、乡村振兴,正如他们当年期盼的那样:“让后代享受我们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传承——传承杨靖宇将军“中国人永不投降”的骨气,传承赵一曼烈士“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赤诚,传承左权将军“为后代幸福而战”的担当。如今,戍边战士在加勒万河谷举起的钢枪,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攻克的难关,普通人在岗位上的坚守,都是对“守好江山”最鲜活的回答。
当我们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最该告慰先烈的是: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江山,我们会守得更好。因为我们深知,英雄的热血从未冷却,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民族的基因,在代代中国人的血脉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