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来了,三星pay也来了,小米pay也来了。短短20天,媒体对NFC的各种期待之词,对支付宝宝、微信宝宝的担忧之语铺天盖地。
更快捷、更安全、无需网络,各种pay真的那么好吗?的确,无需依赖APP作为支付入口,仅靠指纹识别就可以支付,造就了它的快捷性;直接从银行处扣款不提取用户信息,设备+指纹的验证方式,造就了它更安全;近场通信无需联网,造就了它脱机适用性。这是一次革命,是一次进一步无卡化的革命。
支付战场上,晃手机派大战扫码派真的会成功吗?不一定,甚至很可能会输。各种pay为什么在中国会受到追捧,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还是银行们的大力支持。自从支付宝染指线下支付之后,发卡方、收单机构、银联721的分成泡了汤,银行们早有不满。现在阿里野心勃勃地要进军小额贷款市场,各大银行终于坐不住了。以前小打小闹也就算了,现在支付宝征信体系越做越好,小额贷款蓄势待发,那以后呢,万一个体用户们纷纷从银行流失,用支付宝还起车贷房贷,商户们改投门庭偏向蚂蚁金服,到时候就说什么都晚了。银行们不能再允许用户的钱过多的流进了阿里余额和微信钱包,这个时候Apple Pay来了。
NFC不是个新名词,运营商们其实早就尝试过通过NFC来分支付市场的一杯羹。不过即便坐拥千万级的用户、前景看似一片光明,运营商也没能摆脱管理混乱、运营不善的老毛病,"和钱包"还是没能做起来。
苹果、三星的产品自然不会像国企一样,但是面对支付宝它的胜算仍旧没有那么大。
首先,想要引导用户改变支付习惯,并不容易。为了引导用户使用咻一咻以及支付宝社交,阿里花了4亿,且不谈这次改造是否成功,单看这其中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媒体造势和口碑宣传。除非各种pay在用户体验上相比扫码支付能达到质的飞跃,否则短时间之内,很难达到用户弃扫码改NFC的效果。可惜的是,就线上的支付体验来讲,apple pay快则快矣,支付宝和微信也不慢。另外,重新绑定一张卡的时间成本,也会让很多用户在尝试新事物时望而却步。
其次,渠道的问题才是大问题。就线上支付来讲,支持各种pay的渠道还很有限,目前支持它的还都是大型百货商场,高逼格小资场所等等。目前来看,苹果还没有在长尾商家处下功夫。有多少商家(尤其是小规模的的零售业、餐饮业)已经有pos机,又有多少愿意在pos机的更新换代上花钱?商家通过支付宝、微信的平台来引流(指的是咻优惠券、咻附近商家等功能),apple pay能给商家带来什么?线下渠道打不开,apple pay再好也没有用武之地。就线上渠道来讲,现如今发展不错的电商都开始布局自己的金融帝国,各自有各自的手段。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等都有自己的支付平台,自然不会支持apple pay。这些电商已经占据了网上交易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对于苹果来讲,不断争取渠道才能让路更好走。
最后,NFC是以设备为依托的,这就造就了它不可能立马大范围铺开,毕竟使用得起苹果或者其他厂商高端机的用户还是少的。另外后期跟风强入NFC的手机是否能在体验上与其他高端机保持一致,也值得怀疑。
用户不多渠道也少,似乎很难造成病毒式传播。另外,银联支持这些pay,但愿不愿意花大钱做神助攻也尚不明确。看来,说Apple Pay的时代来了还为时尚早。
不过这并不是说支付宝或者腾讯可以放松警惕了,支付宝或者微信钱包仍要紧紧咬住渠道,同时积极针对NFC的优势在扫码支付上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流程上的简化。同时如果上述企业想要全面进军NFC,与原有的扫码支付、钱包管理如何对接,也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