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周:为什么越努力,越崩溃
前几年,我一直在折腾。
每天六点起来,学英语,新概念一天一课,三册学完后接着学TED演讲,一天一段。每周读一本书,每周五发读书笔记。上、下班路上听各类讲座音频,听樊登读书,像打了鸡血似的,每天争分夺秒的学习。
但家里事务、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处理的一团糟,丈夫不满,女儿抱怨,冲突不断,明明才看完《不吼不叫管孩子》,转眼就跟孩子爆发战争,孩子对我大喊:你天天学习,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我心里那个气呀,恨不得把书和孩子都撕了。在单位我是中层领导,各项工作都努力走在前面;在各种学习群,我每天打卡完成任务,定期做分享,每天都在成长进歨;在朋友亲人面前,我光鲜亮丽,与众不同,感觉良好,可面对现实生活却一地鸡毛,不知所措,不禁反问自己,为什么越努力越崩溃?我这么拼不就是想努力提升自己、处理关系、享受生活的美好幸福吗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人格完整的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自我等我?
后来发现,像我这样焦虑的妈妈,还不少呢。人到中年,本身就有一种丧失感,对探索自己和实现价值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希望自己家庭、生活、学习都能兼顾、面面俱到,但现实中却顾此失彼,很难做到各方面的平衡。
从心理学角度看,真正的平衡来自我们自我的高度接纳和人格的高度整合。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自我、本我、超我。一个人格高度整合的人,他内部的三大系统是彼此接纳、支持的。人格的整合度越高,他动态地调节生活和工作节奏能力越强,不去纠结不可能实现的完美。反之,如果三大系统彼此排斥、冲突,难以协调,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甚至严重到分裂程度。
从整合的角度看,如果本我过于强大,可能会非常任性、冲动,做事不计后果,活得像个原始人;如果本我过于弱小,则谨小慎微,完全没有需求,活得不真实。
如果自我过于强大,则目的性非常强,功利现实,活得像个机器人;如果自我过弱小,又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独立性差,活得毫无主见。
如果超我过于强大,则会不断地打击本我和自我,既不能接受自己本能的欲望,又不满意现实的能力,活得非常纠结;如果超我过于弱小,就会任由本我和自我随性而为,失去控制。
行走的边缘人
回顾起来,我似乎一直行走在三大系统的边缘。时而本我很强烈,冲动起来不管不顾;时而超我很严厉,对自己十分不满意、苛责,在身体和精神上追求苦行,时而自我又很弱小,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反复摇摆、纠结,失去了立场原则。
在对待孩子上体现的非常鲜明,我既想做一个头脑层面的好妈妈,又想做一个尽量满足孩子需要的好妈妈。就拿最简单的睡觉来说,女儿常常希望我陪她睡,有的时候我会认为孩子内在可能安全感不够,缠妈妈也是正常的,为了让孩子安心踏实睡个好觉,满足女儿的要求陪她睡也是可以的。有的时候又想这么大了还陪,独立性太差了,不能总惯着她,该拒绝还是要拒绝……
由于我的不稳定,女儿对我的态度无所适从,和我相处的模式既矛盾又依恋,靠的太近时会把我推开,靠的太远时又忍不住过来粘我。女儿时常会试探、突破我的边界,而我要么无原则被越界,要么超理性不近人情,由于三个“我”不能很好整合,在女儿看来仿佛不同的情景下是由不同的妈妈在处理问题,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标准,导致我们之间时常爆发冲突。
怎么样才能协调三个“我”,促进人格很好的整合呢?
第一,学会最小化的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家庭角色,做为职工、妻子、母亲和自己,每个身份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孩子小的时候,非常需要妈妈,这时候养育的角色就要比职业的角色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一些,要学会降低对职场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平衡两个身份的关系。你可以试着画一个角色饼图来梳理自己不同角色所占的比例,然后调整到让你觉得舒适的程度,最小化的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避免带来更多的焦虑。
图略
第二,学会不断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有一则新闻报道,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上有位女议员边开会边哺乳,中国妈妈们恐怕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记得孩子半岁后我就上班了,经常到中午奶胀的厉害,但因为离家很远,也没有办法跑回去喂孩子。面对现实的困境,不要过于苛责自己总是要做到完美。
第三,尝试探索潜意识,不断释放被压抑的能量。
可以通过与心对话,去看看自己意识层面什么是最重要的,而内心深处又是怎么去执行的;或者去观察自己头脑里经常跳出来的那些话语、画面,都在表达什么?是否阻碍了你?也可以请专业的咨询师做长程的精神分析,不断的探索挖掘潜意识中被困住的部分,绽放出自己的生命活力。
夫妻之间,本我同频共振,自我亲密独立,超我相互理解接纳。
同事朋友之间,本我增强情感连接管理情绪冲突,自我相互支持,放下超我评判。
亲子之间,绕开超我放下控制,走进孩子的心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