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之道,在于适度合规、在于刚柔相济、在于不偏不倚、在于恰到好处。为人处世、说话办事都要讲究分寸,切忌过刚或过柔。过刚者,易折;过柔者,易欺。俗话说:大巧若拙、重剑无锋,懂得分寸之道的人必然懂得藏拙、藏锋,利器怎可轻示他人?满招损,谦受益;过分的高调,必然树大招风,四面树敌,容易招致不必要的祸患。一如道家老子所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人活着时,身体本是柔软的,但人死去时身体会变僵硬;万物草木充满生气之时,身体也显纤弱柔软,但当死亡来临以后,也会变成枯枝败叶,所以说过于刚强过于高调,是取死之道;柔和低调者,才能活得长久。当然过分的柔弱也不是取胜之道,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道理谁都懂,这其中分寸、尺度还需每个人好好琢磨琢磨。
分寸之道在于分寸感,而分寸感一般又和察言观色密不可分:洞察力突出的人,一般分寸感都强。做人不但要有趣,而且要识趣,识趣的基础就在于分寸感的掌握。和他人相处之时,要多赞美他人,而不是揭人短,不要做直男,直男不是因为他性格直爽,而是因为他做事太过自我,不顾忌他人感受,欠考虑。 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坚持己见的同时也要听劝,过分的盲从他人,显得没主见,但是过分的坚持己见,就显得以自己为中心,太过自我,在和人相处上很不讨喜。比如男女之间谈恋爱,总归要该说幽默的话或是有趣的事,以及一些男女之间的情话、私密话,又或者是另一半感兴趣的话题,你如果非要按照你自己的想法,说一些你自己感兴趣但另一半未必感兴趣的话题,那另一半的恋爱体验当然会很差,觉得和你在一起很无趣,这种恋爱谈起来多半也特没劲儿,最后难免不了要分手。
做人要讲究分寸之道,做事之时也要讲究分寸之道、做到心中有数。厨师之所以较之常人,炒出的菜更好吃,色香味俱全,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烧菜时的火候,知道哪些菜色要用文火慢炖、哪些菜色要用旺火爆炒;知道各种调味品要如何搭配才是最佳,多一分或少一分都会影响菜的色泽、口感。古之庖丁解牛 ,技术娴熟,刀刀到位,自然也是因为庖丁理解牛的内里构造,掌握了牛的肌肉文理,做到了心中有数,解起牛来当然游刃有余。凡是做到了心中有数,掌握了分寸,做起事情来才能面面俱到、得心应手。
说话办事都要给人留面子,这样别人才会给你留面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与人交谈之时,更需谨言。要分场合、时机,该多言时需多言,不该多言当沉默。酒桌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生意伙伴之间谈生意,此时当然不能寡言少语,要多说该说的话,而且说得还要有水平,多活跃活跃酒桌气氛,以至宾主尽欢,最终达成交易;然古语又有言: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和生意伙伴间该有的客套、寒暄要有,聊聊风花雪月、聊聊天南海北,聊聊世俗趣闻,但千万别把自己的心里话都抖露出来,人与人之间谈话交流,要有所保留,说话说三分留七分,需知言多必失。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
该说时会说是水平;不该说时不说是聪明;知道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是高明。切忌:祸从口出,交浅言深。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善意的话会让人如沐春风,感受到温暖;而一句伤人的恶语,会让人如处寒冬,内心冰冷。做人不能口无遮拦,说话太满、太高调会让人鄙视;说话刺伤人会让人心中不痛快、不舒服,平白又会招人忌恨。该说怎样的话,该做怎样的事,都要做到心中有分寸。有些人表面看起来沉默木讷、不喜多言,其实也只是因为他心中自有分寸而已,知道当时的场合、说话对象不适合多说话,或是不值得多说话,仅此而已。其实,说,是一种能力;但不说,更是一种智慧。说与不说,在乎分寸之间。
分寸之道于儒家而言在于中庸之道。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中”与“和”是宇宙间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则,遵循“中”,就可达到“和”,从而让事物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做人做事掌握了分寸之道,就能让人和事变得圆融、圆满,直至最终的“人道合一”。 凡事“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盛极而衰、乐极生悲,凡此种种,举不胜数。故曰:天下万理归一,万道合一,凡人生至理,必大道殊同。
人生是一场旅行,更是一场修行,修人心、明事理、得智慧、丰学识。纵然人生复杂、社会复杂,千变万化,无有定式,但只要掌握了分寸之道,懂得为人处世、说话办事之时,要适度合规、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自可“世事繁杂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从而达到人生的圆满,生命的大和谐。
关注微信公众号:野鹿金融。老鹿做金融行业多年,做过信用卡推销员,当过小贷公司的信贷员,也做过银行个金中心的客户经理,不敢说对信贷这行门清,但多年下来积累的心得体会总是有的,我分享,您看看,至于能不能帮到您,看缘分啦!
i�ꛃ�������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