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养生主》一篇中讲到:“夫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话就像风吹皱的水面,传达言语一定会有得有失。风吹动水面就动荡不安,有了得失就容易出现危险。
这段话很传神地表达了语言所带有的特点,其实人的心灵就像这水面,很容易被语言这股风吹得动荡不安。庄子继续说了,他说:“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
庄子很好地解释了上文的比喻,他指出:“之所以生气,就是因为言辞不实际而又片面不当。猛兽死前什么声音都叫得出来,怒气勃发,于是产生害人的念头。”
一、喜欢攻击人的人的内心必然是被自己内心的“猛兽”所牵引,产生了恶的念头。
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在《论攻击》一书中提到攻击的自发性,其要表达的意思是攻击冲动是一种真实且首要的物种保护本能,本能的自发性正是其危险之所在。
人类同样有这样的保护的本能,但不同的是,动物的攻击是为了物种保护,而人类的攻击除了自我保护,往往表现出一种危机。正如世界大战之后,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所主张的那样,如果攻击仅仅是对某些外部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那么人类的处境就不会陷入而今如此危险的田地。
攻击从时间性的表现形式上分为偶然性的愤怒攻击和长期性的语言攻击,是不一样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急躁的时候,生气时都多多少少会说些气恼的话,这是可理解的,但若是长期性的反复无常的语言攻击,那可能这类人就是攻击型人格障碍患者。
在现实生活中,攻击型人格障碍最具社会攻击性,可能会对自身和他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型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说俗气点,他们会攻击你有些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有些则是没有计划的习惯性行为。
二、攻击型的人通常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通常受原生家庭影响,这类人并不是先天就有这样的情绪倾向,很多是后天影响的,尤其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人就有这样的例子,他们以父母为榜样,或缺少父母的疼爱,内心缺乏安全感,暴躁的情绪使别人难以接近,以此来寻求内心的平复。
这种来自内心的无法控制的冲动往往无法给攻击型的人以思索的时间便对别人进行攻击或是充当借口和理由对别人加以猛烈的攻击。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做事不求思考,处事不动大脑,全按本性本心做事,是这一类人的表现。作为有学识的中国人,我们要学会在这一点修持自己的本性本心。冲动做事的后果,相信每个人都有深切体会。
3.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
这种表现的人说其愚昧,但他们处事很精明,说其聪明,但往往最先吃亏,以为自己占先或占有资源,固步自封,最后的结果只会失去朋友与亲近的人。
4.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他们先天缺失疼爱,可能是缺少父母的疼爱,或感受不到疼爱造成的心理不健全,心理失衡只是最终的表现方式。
5.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不考虑后果是攻击型人格障碍的通病,全凭自己的心意做事只会因妨碍到他人的财物等自食恶果。
上述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
三、被动攻击型。
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
例如,故意对着干,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固执己见,不听从安排。拖延时间,暗地搞小动作。他们的敌对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在外,总是暗地里习惯挑毛病,并寻找实施暴力的突破口。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外表看似孤独、强势的人,内心又脆弱得一塌糊涂。他们将帮助过他们的人看做理所应当,甚至在利益面前不考虑帮助过他们的人的任何感受。
攻击性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多,大体有这几个原因:
1、儿时父母缺乏或过严管教,缺乏与人沟通能力,曾发生别人或自己过激行为的心理阴影造成成年后的心理扭曲。
2、幼时发生过自己被人欺负积压在内心的报复心理。
3、情绪无处发泄和补偿自卑心造成的强烈控制欲。
4、习惯以攻击人的求胜欲为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有些无力改变生活的人,他们就惯用语言暴力的手段来对待周遭的人,以补偿自身的缺陷。语言暴力的攻击性往往是人们举足无措的一种表现。
四、有学问的人的攻击通常将字与词的运用,反语加暗讽等方式。
比如:
据传,有一天乾隆在和珅及刘墉的陪同下游山玩水。乾隆随口问了一句:“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这么简单的问题,自然难不了学识颇丰的刘墉,他随即应答:“君子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珅也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他见刘答在自己前面,十分不高兴,随即讥讽:“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
当时的皇家礼仪中,上首为东,下首为西,此话暗示:你刘墉再有能耐,还是在我和珅的下面。刘墉当然知道对方是在嘲笑他,便暗自寻找机会回击他。
当三人来到桥上时,乾隆要他们各自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句俗话,做成一首诗,刘墉反应最快,张口就来:“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
和珅一听,知道刘墉是在骂他是鸡!哪能饶过他,说道:“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乾隆知道两人又在较劲,便一手拉一人,对着湖水中映出三个人的人影说道:“二位爱卿听着,朕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朕情看水情。
二人一听,便知道自己不能太过了,需要收敛一些,立刻拜谢乾隆,当即握手言和了。
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就是这么一位很善于处理下属之间关系的高手,他经常让这两个人产生小矛盾、互相“咬”、防止两人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如果两人矛盾大了,他还会以“和事佬”的身份出现,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这种类型的争吵,很多时候在文艺界很常见。
攻击人的人利用自己的专长对他人的关于观点意见的抨击,很多情况是从自己利益或自身角度出发的行为。
我们难以界定的就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公理。对于旧体制的攻击,很多情况就像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像鲁迅先生的爱国之心,发自肺腑,无可辩驳。
但是就所谓平常所见之攻击,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点私心,或为占有一席之位,或为浮名浮利。
五、面对这种攻击,我们怎么办?
1.声东击西
这种方式就是我们能在对方提出挑战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从侧面或对立面达到同样的目的,采用的是震慑为主,解决为辅的方法。
2.大义凛然
在语言的攻击面前,我们要显示自己的大肚,以保罗万象的姿态,忽略小小的利益矛盾。
3.同气连枝的迂回法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既不要反驳引起争端,而是采用认同的迂回的手段得到对方的认可,最后双方各退让一步达成最后的妥协。
六、语言暴力的攻击型行为也出现在孩子身上,我们千万不可忽略。
关于儿童的语言暴力及攻击行为
一般来说,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模仿攻击行为或进行语言攻击,在家里会会模仿家长,在学校里会模仿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有的家庭充满暴力和语言攻击行为,或者经常接触一些充满暴力的影视镜头,孩子往往会出现攻击行为。
推荐一些国外家长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的方法:
在美国,孩子们怎样活泼好动都没关系,但假如出现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带有敌意的,多会立刻遭到家长的干预。在这方面,美国家长有自己的一套。他们认为,当儿童攻击他人时,成人给予惩罚、忽略,或让儿童感到羞耻等做法都是不恰当的,干预的重点在于及早控制或减少尚未成型的早期的攻击行为,防患于未然。在他们看来,早期攻击行为包括偶然性攻击、表达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三类。
一、偶然性攻击及其干预
儿童身上的偶然性攻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攻击是无意的,但却可能对别人产生伤害。如儿童无意中踩了别人的脚,弄坏了别人的东西等等。
对这类攻击的干预,主要是让攻击者明白攻击的行为后果,并掌握道歉的语言技巧。如一个孩子在玩耍时撞倒了另外一个,成人应及时引导攻击者观察受害者的表情,理解受害者的感受。成人可以对攻击者说“你把他弄哭了,你伤害了他”,同时要求攻击者向受害者道歉,如“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成人的干预在于提高攻击者的警惕性,减少以后的偶然性攻击,从而避免受害者对攻击者进行反击,并引起一系列的报复性敌意攻击。
二、表达性攻击及其干预
儿童的表达性攻击表现在口头上和行为上,包括骂人、说别人坏话、嘲笑别人、把别人推倒、在别人的画上乱涂、把别人的积木推倒等。这类攻击的共同特征是攻击者并不具有攻击的故意,而只是想从攻击中得到快乐,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类攻击行为,如果不加注意,极易发展为敌意性攻击。家长的干预措施包括:
1、设法转移攻击者的攻击目标,如一个孩子常以撞倒别人来取乐,成人就可以给他准备一个沙袋或者玩具熊。
2、告知攻击者其行为的不良后果,如会使别人不高兴,会伤害别人的身体,别人会不愿意和他做朋友等。
3、引导儿童之间进行协商,建立行为准则,如不准推倒别人的积木,否则要受到某种惩罚。
三、工具性攻击及其干预
工具性攻击行为在幼儿期比较常见,到5岁达到高峰。这类攻击主要表现为儿童会为得到某种物品、维护某种权利而伤害别人。
成人对这类攻击的干预措施包括:
1、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玩具和食物,以免由于争夺物品引起攻击。
2、教儿童学会分享。至于怎样分享,可引导儿童自己协商以后决定。
3、要求儿童遵守秩序。如轮流玩玩具,不能霸占公共物品等。
4、掌握语言技巧。教儿童学习使用诸如“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请等一下,我马上就玩完了”,“你的时间到了,该我使用了”,“下一个就轮到你了”等语言。
5、当儿童主动采用非攻击性方式解决问题时,成人要给予表扬,进行正面的强化。
以上三类攻击行为属儿童的无意性攻击。
四、敌意性攻击行为
如果儿童攻击是以破坏东西、伤害他人为目的,则为敌意性攻击。对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成人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明确告诉攻击者其行为是不能忍受的,也是不被允许的。
2、帮助儿童消除对他人的语言或者行为的误解。
3、教儿童学会控制敌意性攻击冲动。当儿童产生攻击冲动时,可以采用一些发泄或转移愤怒的技巧,如自言自语、放松、深呼吸等。如果儿童很好地控制了攻击冲动,成人要给予及时的奖励。
4、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当儿童间出现敌意性攻击行为时,成人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安慰受害者,同时与攻击者、受害者以及旁观者一起讨论,形成对攻击行为的正确认知,从而建立起恰当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