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来说不值一提的生命,却是如此壮阔

就在我入手了人生第一部kindle后,我告诉自己,该看书了。

经过很久的挑选,终于,我将《活着》列为第一本。

在我童年期间,我有幸看到电视剧版的活着,依稀记得其中主人公令人心痛的一生。想不到,久别重逢之时,我愣是从头哭到最后。直到文末,我的记忆还在恍惚。

我不想对主人公福贵及其家人: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做出评价。我曾经在了比起的盖茨比中看到过一句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们所处的世界与他们浑然不同,即使我假装投入,告诉自己,我能理解。但实则不然,我最终还是无法体会到他们生命的苦涩。

福贵曾经对家珍说:“我拼命保住生命,就是为了回来看你们一眼,你可不能在我之前去了啊。”此时的家珍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每每提起这个事情,家珍的眼睛总要重新亮起来。

但是,最终。命运还是让这个“苦命”的老人,亲手送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亲人。而他只能和一个老黄牛相伴终老。

福贵是那个时代人的缩影,但他又是那么地伟大。在小说的开始部分,作者描述: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老人,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老人能如此清晰地将自己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地描述起来。

想到我自己,我能记起的生命洪流又有多少。而每每此时,我便会劝自己:况且还小。

整本书的苦痛贯穿全文,当福贵赌钱花光家当气死父亲时,他一直在强调:“祖上养的鸡变成了羊变成了牛,可到我这儿就全没了啊。”可是,他活下来了,他学着种田,收割家里五亩土地。碎碎念道:“在我手上也该养只鸡了吧。”当我读到此处,心碎之处,无法自拔。

接着便是身边家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可恨而又可怜的老人,守着自己墓地的最后一处地方,对着隔壁老人说,到那时候,我枕头底下的钱就都是你的了,把我放到那儿就行。

直到最后,我们不知道福贵老人的最终结局,但我们知道这个弱不经风的老人有着无法夺取的活着的意志。


21世纪,我们活的越来越好,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活着的危机感,活着原来也是一种幸福。

你在什么时候认为活着最好?中了彩票?遇上好政策?总而言之,在你觉得最有利的时候,“活着”这样一个概念才会蹦出脑海,“活着”才会成为一种幸福。

可是,这个世界哪是那么容易闯的。在你痛苦,受尽折磨,遭到爱人背叛,失意不得志时。你还能想到“活着”原来也是你的资本吗?

我有一个姑父,年轻时不懂事,家人和孩子都不待见他。我对他的印象也只限于他的家人对他的评价,别的也无从所知。可是,有一年,他所在工地出事,发生事故。和他一起的同伴都离开了,只有他,在被钢筋穿破大腿的情况下还是活了下来。从那之后,我才越来越了解他,他的家人和孩子也给他更多的关爱。每每想起,我总觉得他和福贵老人有一丝相似之处。

至于现在,他的孩子结婚了,他也有了孙子。由于不能做重活,现在每天钓鱼成为他的兴趣爱好。

谁能想到,故事的最后会是这样呢。就像那个福贵老人,倘若不活着,怎么会有后面的故事?

抛开一些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人,我们谈谈一些遭受了在当事人看来极其悲惨的事故的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当人底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现在许多人更加追求心灵上的需求,阶级不同,所需就不同。如今的自杀普遍发生在高学历、高收入的人身上。自杀者,往往在自杀前都是为了获得解脱。有的是因为,老公不尊重她;有的是因为,人生不得意;当然,也有的因为供不起孩子,集体自杀。

可是,你们想要的只是解脱。自杀只是你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结果。

如果,有一天,你想抛弃你这脆弱的生命了,请你想想是否有别的解决方法。比如改变环境、向别人求助。你自杀后是体会不到烦恼了,可是预料之外的惊喜和满足,你也不会体验到了。

如果,你看到这里,你还是想要抛弃这不值一提的生命,请你想想福贵老人。

他的一生痛苦而又壮阔,只因为他还活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